拐棍竹
拐棍竹 Guǎi Gùn Zhú | |
---|---|
别名 | 竹叶、华桔草、华桔竹叶、淡竹叶 |
功效作用 | 清热除烦;解渴利尿。主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少色黄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
毒性 | |
归经 | |
药性 | 寒 |
药味 | 甘、淡 |
种中文名:拐棍竹
种拉丁名:Fargesia robusta Yi
种别名 :龙头竹、山竹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箭竹属
属拉丁名:Fargesia
国内分布:产四川西部。在海拔1700-—2800米,黄壤、黄棕壤阔叶林下及针叶林下为常见木。模式标本采自四川汶川县卧龙。
海 拔:1700-2800
命名来源:[Journ.Bamb.Res. 4(2): 28.Pl.10. 1985]
中国植物志:9(1):472
形态特征:地下茎为单轴型。秆高1-5米,节间长10-22厘米,粗5-20毫米,绿色或黄绿色,常被灰白色和黑褐色粉状物,箨环显著膨大,每节有枝7—13条。箨鞘带紫红色,纵、横脉都明显降起,箨长1毫米,箨叶线形,暗紫色,近直立或反折,每小枝通常有叶鞘4-5,花枝上叶鞘达7—8,叶鞘带紫
用 途:可作造纸原料。竹秆宜作损棍,称为龙头损棍。
分 布:产神农架各地,主产于钢厂坪红坪、麂子沟一带。
生 境:生于海拔1300—1900米较阴湿的山坡阔叶林中。野生竹类中,其产量仅次于疏花箭竹。
introduce:竿柄长9-20厘米,径粗1-3厘;节间K5-13毫米。竿丛生或近散生,高(2)3-5(7)米,粗1—3厘米,梢端劲直或微弯曲;节间长15—28(30)厘米,圆筒形,幼时被白粉,无毛,平滑,竿壁厚3-5毫米,髓呈锯屑状;箨环通常显著隆起呈圆脊状;竿环微隆起或隆起;节内长2.5-5毫米。竿芽卵圆形至长卵形,近边缘处具微毛,边缘生灰色纤毛。竿每节分(5)15—20枝,枝斜展或近平展,直径1-2毫米。笋紫红色,被黄褐色刺毛;箨鞘早落或迟落,革质,三角状椭圆形,常略短于其节间,先端短三角形,背部被淡黄色或黄褐色刺毛,在其基部通常还密被黄褐色刺毛,纵向脉纹明显,边缘通常无纤毛;箨耳无或偶有极微小箨耳,鞘口无缝毛或初时两肩各具黄褐色强度弯曲之缒毛2-8条,其长为2-4(20)毫米;箨舌截形.高1—2毫米,上缘初时密生纤毛;箨片位于竿之下部箨者直立,上部秆外翻,三角形或线状披针形,平直,无毛,边缘初时有小锯齿。小枝具2-4叶;叶鞘长2.5-4.5厘米,无毛,边缘上部常密生灰褐色纤毛;叶耳无,鞘口两肩各具长为1—4毫米的直立灰白包缝毛7—12条;叶舌截形,紫色、无毛,高约1毫米;叶柄长2-6毫米;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6)8-14(22)厘米,宽6-14(23)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上表面绿色,上表面灰绿色,无毛或有时在基部有灰色微柔毛,次脉4-5(7)对,小横脉较清晰,边缘具小锯齿。花枝长达30厘米,具花小枝常在最上方的1—4片鞘状紫褐色佛焰苞上还具有正常叶片,后者长4-13厘米;总状花序顶生,紧密排列,共有5-11枚小穗,长2-4厘米,直径1-2厘米,其下具数片佛焰苞,最上方的1片佛焰苞近等长于或超过花序长度,故花序从佛焰苞了一1的…‘侧仲/小小穗柄K.1.5一—2毫米,偏于穗轴一侧,无毛,‘卜打常托右1小形苞片,后者不;分裂或分裂;小穗含2-3(4)朵小花,长(6)12-15毫米,淡绿色或绿紫包;小穗轴节间无毛,长1—2毫米;颖先端渐尖或具芒状尖头。上部在脉上具微毛,第一颖细长披针形,长7-10毫米,宽约1毫米,具3脉,第二颖卵状披针形,长9-13毫米,宽约2.5毫米,具5脉;外稃卵状披针形,先端具芒状尖头,长12—17毫米,具5-7(9)脉,沿脉上生微毛;内稃长7—13毫米,先端具2齿裂,脊间宽约1毫米,脊上有小锯齿而略粗糙;鳞被长1-2毫米,紫色,基部脉纹明显,先端具长柔毛,上部边缘具白色纤毛,前方2片呈半卵形,后方1片呈卵状披针形;花药黄色,长4-7毫米;子房椭圆形,无毛,长约1毫米,花柱1,柱头3,长1—2毫米,羽毛状。果实未见。笋期5月,花期6-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