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蕊草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109.102讨论2014年1月27日 (一) 10:08的版本 (以“{{头部模板-中药材}} {{简要信息-药品 |药名=三蕊草 |图片= |药名拼音=Sān Ruǐ Cǎo |别名= |英文名= |始载于= |毒性= |药性={{显示-...”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三蕊草
Sān Ruǐ Cǎo
别名  
功效作用 补血活血。主血虚萎黄崩漏月经不调
英文名  
始载于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种中文名:三蕊草

种拉丁名:Sinochasea trigyna Keng

属中文名:三蕊草属

属拉丁名:Sinochasea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形态特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多年生。秆直立,平滑但在花序下稍糙涩,高7一45厘米,径1—2毫米,具2-3节,顶节长。叶鞘无毛,稍糙涩,上部者短于节间,顶生者长于其叶片;叶舌膜质,截平或钝圆,长0.5一2毫米,具极短的纤毛;叶片内卷,先端渐尖,两面及边缘均粗糙,长3-8.5厘米,宽1—2毫米,顶生者退化成锥状,长约1厘米,基生叶长达16厘米。圆锥花序紧缩成穗状,狭披针形,长3-8.5厘米,宽约1厘米,分枝直立,贴生,常自基部即着生小穗;小穗柄具小刺毛;小穗长8-11毫米,淡绿色,上部带紫色,或紫色;颖草质,几等长或第一颖稍长,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狭膜质,具5一7脉;外稃稍薄于颖,长(6)8一9毫米,背部被长柔毛,顶端2深裂几达稃体中部,具5脉,中脉自裂片间延伸成1膝曲扭转的芒,芒微粗糙,长9-13毫米,基盘微小,钝圆,具短毛;内稃长6-8毫米,具2脉,脉间具柔毛,顶端 2裂;鳞被2,披针形,长1—2毫米;雄蕊3,花药长约1毫米,黄色;子房长圆形,无毛,长 1.5-1毫米,花柱极短,3,柱头3,长约3毫米,黄褐色,帚刷状。颖果长4-5毫米。延伸小穗轴微小,长0.5-1毫米,无毛或疏生少数柔毛。花果期8一9月。

地理分布:产青海、西藏。

生 境:多生于高山草甸及山坡,海拔3800—5100米。模式标本采自青海海。  

药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三蕊草

汉语拼音

san riu cao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Sonerila tenera Royle

功效

补血活血

科属分类

野牡丹

主治

血虚萎黄;崩漏月经不调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800-1800m的松林下、林间空地、林缘路边草丛中及草地。

采收和储藏

春、夏季采收,洗净,晒干。

资源分布

分布于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植物形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三蕊草 草本,高5-15cm。茎纤细,略四棱形,棱上具狭翅,被平展的腺毛及微柔毛。叶柄长1-3mm,被腺毛;叶片膜质,狭椭圆形至卵形,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长(5-)10-25mm;宽(3-)4-7mm,边缘具细锯齿,齿尖有刺毛,叶面被星散的长粗毛,中、侧脉微隆起,背面仅脉上具星散的长粗毛,其余无毛或具糠秕,中、侧脉隆起,侧脉2对,其中1对基出。蝎尾状聚伞花序,顶生,有花2-5朵,长1-2.5cm,被平展的腺毛;总花梗长8-15mm,花梗长1-5mm,被疏腺毛,略三棱形;花萼钟状管形,长约4mm,略具三棱,具6脉,常仅脉上被疏腺毛,裂片极短,广卵状三角形;花瓣粉红色、紫红色或浅蓝色,长圆状椭圆形,顶端急尖,1侧偏斜,外面中脉具疏腺毛;雄蕊3,等长,花丝与花药近等长,花药小,广卵形,长约1.8mm,基部叉开,药隔不延长;子房瓶形,先端膜质冠微3裂。蒴果柱状圆锥形,略具3棱,长约4mm,宽2mm,与宿存萼贴生;宿存萼被疏腺毛,具6脉。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

功效分类

补血活血药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药材基源

为野牡丹科植物三蕊草的全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出处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