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性神经官能症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67.26讨论2014年2月6日 (四) 10:27的版本 (以“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产生,而是病人不愿意想的.明知是不合理,但不能摆脱,使病人感到痛苦。

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原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发现,患者的父母中有约5%~7%的人患有强迫性神经官能症,远远较普通人群高。另外由于人格特征主要受遗传的影响,而人格特征又在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故也提示强迫性神经官能症与遗传有关。

在临床上也观察到,约2/3的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患者在病前即存在有强迫性人格。强迫性人格的特征是: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严肃古板,办事井井有条,力求一丝不苟,注重细节,酷爱清洁。

2)生化因素

有人认为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患者5-HT神经系统活动减弱导致强迫性神经官能症产生,用增多5-HT生化递质的药物可治疗强迫性神经官能症。

3)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是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

行为学家则认为,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产生是由于刺激——反应出现过多重复导致焦虑,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失调,从而导致异常习惯的形成,病理性认识和反射的建立,使冲动、思维和行动拘泥于固定的行为学习模式。

在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迅速,在与竞争激烈的社会交往中出现的不适应现象,可引起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状的产生。

工作紧张,家庭不和睦及夫妻生活不尽人意等可使患者长期紧张不安,最后诱发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出现,症状的内容与患者面临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受到重大打击等也使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恐惧,诱发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产生,症状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创伤有直接的联系。

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主要症状强迫思维、强迫意向、强迫行为等,有的与精神因素有联系,内容不荒诞离奇,病人自知力存在,无其它精神病和明显精神衰弱性格特征。

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主要症状强迫思维、强迫意向、强迫行为等,有的与精神因素有联系,内容不荒诞离奇,病人自知力存在,无其它精神病和明显精神衰弱性格特征。

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鉴别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鉴别诊断:

1、衰弱:衰弱又分为生理上的体质衰弱和神经衰弱。体质衰弱,此类人生活能力差,防卫疾病的能力低,比别人容易生病,是属于亚健康。神经衰弱是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患不同的一种功能性疾病,患者大都具有神经质素质。目前认为神经衰弱是指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功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产生了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

2、神分裂症 强迫症的强迫思维有时会被误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妄想。然而,强迫症患者常有自知力,并认为这种强迫思维是不现实的,常因不能回避而深感痛苦焦虑;而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可有强迫症状,其强迫症状缺乏明显的心理诱因,具有内容离奇,形式多变与不可理解的特点。而且患者往往不为此感到苦恼,不伴有明显的焦虑情绪,也无强烈的自我控制意向和求治愿望,自知力不全。而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强迫症状的出现。仅为分裂症症状表现的一部分,还可伴有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症状存在,以此可作为鉴别二者的依据。慢性强迫症患者病情加剧时,可出现短暂的精神病性症状,但不久即可恢复,不可认为此时已发展为精神分裂症。少数病例精神分裂症可与强迫症同时存在,此时应下两种诊断。

3、郁症 抑郁症患者可有强迫症状,常可表现为对特定的想法进行过度的反复思考或思虑。然而,抑郁障碍的这些想法不像强迫症那样是无意义的,一般伴有强迫症状的抑郁症仍以情绪低落的情绪障碍为主。强迫症患者也常合并抑郁情绪。应从发病过程分析,分析主要临床主要症状是强迫症状,还是抑郁情绪;区别强迫症状是原发的还是继发于抑郁症。抑郁症患者的强迫症状可随抑郁情绪的消失而消除;而强迫症患者的抑郁情绪也可因强迫症状的减轻而好转。两类症状独立存在者,应下两种诊断。

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主要症状强迫思维、强迫意向、强迫行为等,有的与精神因素有联系,内容不荒诞离奇,病人自知力存在,无其它精神病和明显精神衰弱性格特征。

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治疗和预防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治疗包括:

1、心理治疗:根据心理动力学原理,强迫症是起源于性心理发育的肛门期,即在开始大小便训练的时期。这时,亲子之间,一方面要求对方顺从,另一方面而不受约束,这种不平等的对立引起了儿童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从而使得性心理发育停留于这一阶段,成为日后心理行为退化的基础。一旦个体遭遇外部压力,便会重现肛门期的冲突与人格特征。

2、观察学习治疗:根据学习理论,观察是导致焦虑的条件性刺激。由于原初的焦虑-诱发刺激联结(无条件反射),经过观察和思维的激发,而获得了实际的焦虑。这样,事实上,个体就已经习得了一个的驱力。虽然强迫可以基于不同的途径习得,但是,一旦获得之后,个体便发现借助于强迫观念的一些活动可以帮助减少焦虑,每当发生焦虑的时候,采用强迫的方式,个体的焦虑便得到了缓解,这种结果强化了个人的强迫。并且,因为这种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驱除了个体的获得性内驱力(焦虑),因而逐渐地稳定下来,成为习得性行为的一部分。

3、家庭治疗病症表达了系统的破坏,而这个系统存在于人际关系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结成了一定的系统。在这里,个体的行为是由于他人的行动影响所致,反过来,他也会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头和尾,主要依据"彼此吸引"的原则来进行互动。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