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糖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109.102讨论2014年1月26日 (日) 01:58的版本 (以“{{头部模板-中药材}} {{简要信息-药品 |药名=白沙糖 |图片=bkc1e.jpg |药名拼音=Bái Shā Tánɡ |别名=石蜜、白糖、糖霜...”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白沙糖
Bái Shā Tánɡ
白沙糖
别名 石蜜、白糖、糖霜、白霜糖
功效作用 润肺生津。治肺燥咳嗽口干燥渴,中虚痛。
英文名 White sugar
始载于 本草纲目
毒性 无毒
归经 肺经脾经
药性
药味

《基本资料》[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药名】白沙糖

【别名】石蜜、白糖、糖霜、白霜

【拼音】bai sha tang

【英文名】White sugar

【科属分类】禾本科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ccharum sinensis Roxb.  

《功能与主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归经】脾;肺经

【功效】和中缓急;生津润燥

【主治】中虚腹痛口干燥渴;肺燥咳嗽

性味】甘;平

【功效分类】润燥药

【用法用量】内服:入汤和化,10-15g。外用:适量,调敷。

【用药禁忌】湿重中满者慎服。小儿勿多食。  

《考证与各家论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Bkc1f.jpg

【考证】出自

1.《纲目》:石蜜,即白沙糖也。凝结作饼块如石者为石蜜,轻白如霜者为糖霜,坚白如冰者为冰糖,皆一物而有精粗之异也。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后汉书》注所谓猊糖是也;以石蜜和诸果仁及橙橘皮缩砂薄荷之类作成饼块者为糖缠;以石蜜和牛乳、酥酪作成饼块者为乳糖;皆一物数变也。《唐本草》明言石蜜煎,沙糖为之,而诸注皆以乳糖即为石蜜,殊欠分明。按王灼《糖霜谱》云,古者惟饮蔗浆,其后煎为蔗饧,又曝为石蜜。唐初以蔗为酒,而糖霜则自大历间有邹和尚者,来住蜀之遂宁伞山,始传造法。故甘蔗所在植之,独有福建、四明、番禹、广汉、遂宁有冰糖,他处皆颗碎,色浅、味薄,惟竹蔗绿嫩昧厚,作霜最佳,西蔗次之。

2.《唐本草》:石蜜,出益州及西戎,煎炼沙糖为之,可作饼块,黄白色。用水、牛乳、米粉和煎,乃得成块。西戎来者佳,江左亦有,殆胜蜀者。

3.《食疗本草》:石蜜,蜀中、波斯者良,东吴亦有,并不如两处者。此皆煎甘蔗汁及牛乳汁,则易细白耳。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石蜜,其味甘,其气寒,其用在脾,故主心腹热胀。甘寒能除热生津液,故止口干渴及咳嗽生痰也。多食亦能害脾,以其味大甘耳。

2.《唐本草》:主心腹热胀,口干渴。

3.孟诜:治目中热膜,明目。

4.《纲目》:润心肺燥热,治嗽消痰,酒和中,助脾气,缓肝气。  

《环境分布与形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Bkc1g.jpg

【生态环境】为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植物

【资源分布】为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植物。

【植物形态】甘蔗,多年生草本。秆高约3m,粗2-5cm,绿色或棕红色,秆在花序以下有白色丝状毛。叶鞘长于节间,无毛,仅鞘口有毛;叶舌膜质,截平,长约2mm;叶片扁平,两面无毛,具白色肥厚的主肪,长40-80cm,宽约20mm。花序大型,长达60cm,主轴具白色丝状毛;穗轴节间长7-12mm,边缘疏生长纤毛;无柄小穗披针形,长4.5-5mm,基盘有长于小穗2-3倍的丝状毛;颖的上部膜质,边缘有小毛,第1颖先端稍钝,具2脊,4脉,第2颖舟形,具3脉,先端锐尖;第1外稃长圆状披针形,有1脉,先端尖,第2外稃狭窄成线形,长约3mm,第2内稃披针形,长约2mm。有柄小穗和无柄小穗相似;小穗柄长3-4mm,无毛,先端稍膨大。花、果期秋季。  

《出处》[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