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黄连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109.102讨论2014年1月26日 (日) 21:47的版本 (以“{{头部模板-中药材}} {{简要信息-药品 |药名=岩黄连 |图片=bk62r.jpg |药名拼音=Yán Huánɡ Lián |别名=岩胡、岩连...”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岩黄连
Yán Huánɡ Lián
岩黄连
别名 岩胡、岩连、菊花黄连、土黄连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止血。主肝炎;口舌糜烂火眼;目翳;痢疾腹泻腹痛痔疮出血
英文名 Root of Meadowrue Corydalis
始载于 贵州草药
毒性  
归经 胃经大肠经
药性
药味

  

基本资料[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药 名∶岩黄连

别 名∶岩胡、岩连、菊花黄连土黄连

英文名∶Root of Meadowrue Corydalis

拉丁名∶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 [C.thalictrifolia Franch.non Jameson ex Regel]

科 属∶罂粟科  

植物形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岩黄连为多年生草木,高15-40cm。主根发达。茎1-3条,丛生,软弱。叶具长柄;叶片轮廓三角状卵武艺有,二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5枚,具短柄,二回裂片常3枚,菱形或卵形,长2-5cm,宽1-3cm,先端尖,边缘具粗齿。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长7-14cm;苞片椭圆形至披针形;花梗与苞片等长或略短;花冠金微向下弯;柱头2裂。蒴果圆柱状,略弯曲。种子多数,圆形,种阜杯状,包住种子一半。

岩黄连整株

  

性状鉴别[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根类圆柱形或贺锥形,稍扭曲,下部有分枝,直径0.5-2cm。表面淡黄色至棕黄色,具纵裂纹或纵沟,栓皮发达易剥落;质松,断面不整齐,似朽木状,皮部与木部界限不明显,完整者二回羽状分裂,一回裂片5枚,奇数对生,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气微,味苦涩。  

资源分布[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生于山地林缘岩石隙缝中。分布于甘肃、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全草含小檗碱(berberine),消旋卡文定碱(cavidine),去氢卡文定碱(dehydrocavidine),消旋岩黄连碱(thalictrifoline),左旋-13β羟基罂粟碱(13β-hydroxystylopine),右旋四氢掌叶防己碱(tetrahydropalmatine),左旋四氢非洲防己碱(tetrahydrocolumbamine),原阿片碱(protopine),斯氏紫堇碱(scoule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rine)等生物碱。  

主治功效[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止血

主治肝炎;口舌糜烂;火眼;目翳;痢疾腹泻腹痛痔疮出血

近年来医学上发现它对肝脏病症有特殊疗效,被广泛应用于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治疗,并取得意想不到的奇效。据认为,岩黄连对肝脏炎症有特效,同时具有抗乙肝病毒和保肝的多重功效,所以每每应用于肝炎肝硬化均得心应手,应用于肝癌,亦取得改善生存质量,延长寿命的效果。经长期服用没发现毒副作用

用量与用法:10-30克,入汤剂,或与它药一起入丸剂

本品早年主要使用地下部份,由于货源奇缺,近十多年来已使用全草。本品野生时只生长在山岩的中部,山顶山脚都没有,给采撷造成困难,且货源不多,一般不进入药房药店,近年虽已成功地进行了人工种植,但产量极低,仍然无药进入药房药店,只在民间医生中流通。由于货紧价扬,不法药贩大量使用假货冒充,且价格已升至每千克近千元。8年前,笔者就曾在广西的南宁水街药市,玉林药市,南丹等地多次买到假药,为此笔者亲自到南丹山区采撷辨认,拜民间老中医为师,尔后曾在1996年3月22日的《民族医药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岩黄连功效及真伪鉴别”的文章,意在扩大它的使用面和让同行学会鉴别,避免上当。

岩黄连的真伪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鉴别:(1)岩黄连叶、茎、根均味苦,个别伪品叶茎无苦味;(2)干品岩黄连黄褐色,大多数伪品浅绿色或草青色;(3)岩黄连叶片基柄无叶相连,伪品叶子基柄既宽又相连;(4)岩黄连叶片1-4裂,伪品叶边缘4裂以上;(5)岩黄连叶茎无茸毛,个别伪品叶茎有茸毛;(6)岩黄连根部剖面质地致密光滑,蕊部有井字形淡黄色花纹,伪品质地疏松,剖面无井字蕊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