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草
苦草 Kǔ Cǎo | |
---|---|
别名 | 苞壳菊、带脚小草、小节草、扁草、韭菜草、面条草、水苗、带子扎、水鳖苦草 |
功效作用 | 燥湿止带;行气活血。主带下色白;产后恶露不尽 |
英文名 | Herb of Eelgrass, Herb of Spiral Wildcelery |
始载于 | 《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 |
毒性 | 无毒 |
归经 | 脾经、肝经 |
药性 | 温 |
药味 | 苦 |
简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种中文名:苦草
种拉丁名:Vallisneria natans (Lour.) Hara
科中文名:水鳖科
属中文名:苦草属
最低海拔:100
最高海拔:500
生 境:低海拔地区湖泊浅水中
分布情况:[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产于我国吉林、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中南半岛、日本、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也有分。
形态特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多年生无茎沉水草本,有匍匐枝。叶基生,线形,长30-40(50)厘米,宽5-10毫米,顶端钝,边缘全缘或微有细锯齿,叶脉5-7条,无柄。雌雄异株,雄花小,多数,生于叶腋,包于具短柄的卵状3裂的佛焰苞内,雄蕊1-3;雌花单生,径约2毫米,佛焰苞管状,先端3裂,长约1-2厘米,有棕褐色条纹,有长柄,丝状,伸到水面,受粉后,螺状卷曲,把子房拉回水中,花被片6,两轮排列,内轮常退化,外轮带红粉色,较大,花柱3,2裂;子房下位,胚珠多数。果圆柱形,成熟时长约14-17厘米。种子多数,丝状。花期8月,果期9月。
生长习性[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具匍匐茎,白色,光滑,先端芽浅黄色。叶基生,线形或带形,绿色或略带紫红色。萼片3片,大小不等,成舟形浮于水上,中间一片较小,中肋部龙骨状,向上伸似帆。
园林用途[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苦草植株叶长、翠绿、丛生,是植物园水景、风景区水景、庭院水池的良好水下绿化材料。也适合室内水体绿化,是装饰水族箱的良好材料,常作背景草使用。
繁殖培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种子繁殖:3~4月将种子催芽,播于营养土中,加水高出地面3~5cm,保温保湿,待生长健壮移栽。无性繁殖:5~8月,切取地下茎上分枝进行繁殖,方法简便。栽培养护栽种前将种植区域内的杂草和异物清理干净,施足基肥,待水澄清后
进行移栽定植,每蔸5~8株,株行距30cm×80cm。初期生长慢,必须保持水质清澈,增加水中的光照;施追肥1~2次。苦草生长迅速,其匍匐茎常常四处蔓延,因此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清理。
另一解释:
苦草又名苦玄参、苦胆草、蛇总管、四环素草,为玄参科植物,以全草入药。
药理:
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喉咙肿痛时,用苦草泡开水好喝下,很容易好。
生长环境:
在南方各省适宜种植。
苦草喜温暖,耐荫蔽,对土壤要求不严,野生植株多生长在林下山坡、溪旁和沟边。
苦草[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出处】《纲目》
【拼音名】 Kǔ Cǎo
【来源】为水鳖科植物苦草的全草。
【原形态】沉水、无茎草本,有匍枝。叶线形,绿色,薄而透明;长短因水的深浅而定,长的达2米,短的不及15厘米,宽约8毫米,先端钝或短尖,有小齿。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极多数,佛焰苞卵形,长约6毫米,生于短柄上,3齿裂,花极小,约与佛焰苞等长,萼片3,无花瓣,雄蕊1~3;花开时由细长的花柄送出水面,使与雌花相会合,雌花单生,佛焰苞管状,通常长约12毫米,极狭,3齿裂,生于一旋卷、线状的长花柄上,浮于水面,受精后始旋卷,将子房拖入水中,以至成熟;花被与雄花相似,子房线形,柱头3枚。果线形,包藏于佛焰苞内,种子多数。花期秋季。
【生境分布】生于池沼中。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味】《本经逢原》:"苦,温,无毒。"
【功能主治】
①《纲目》:"妇人白带煎汤服。又主好嗜干茶不已,面黄无力,为末,和炒脂麻不时干嚼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
【名家论述】《本经逢原》:"苦草,香窜,味苦伐。胃,气窜伤脑,膏粱柔脆者服之,减食作泻,过服则晚年多患头风。昔人畏多产育,以苗子三钱,经行后,曲淋酒服,则不受妊,伤血之性可知。"
【摘录】《*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