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瘅
心瘅又名心热病。在《汉书.艺文志》之前已有心瘅之病名,因其《方技略》谓古代有“五脏六府瘅十二病方”,其五脏瘅中当有心瘅,可惜已佚。《外台秘要》卷四:“心瘅,烦心,心中热。”
心瘅指因外感温热病邪,或因手术等创伤,温毒之邪乘虚侵入,内舍于心,损伤心之肌肉、内膜。以发热,心悸,胸闷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瘅(热)病类疾病。
心瘅的病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心瘅指因外感温热病邪,或因手术等创伤,温毒之邪乘虚侵入,内舍于心,损伤心之肌肉、内膜。以发热,心悸,胸闷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瘅(热)病类疾病。
心瘅的症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起病前1~3周有发热、o因痛或腹泻病史;或原有心痹、先天性心脏病史,复患感冒、热淋,或因手术、器械检查后发病。
2.表现为胸闷,乏力,心悸,气短,多汗,或持续发热,消瘦,面色苍白,头晕,严重者可有唇甲青紫,烦躁不安等症状。
3.体检可有心脏扩大,心尖区收缩期杂音,心音减弱,心律失常,心包摩擦音等;或见皮肤粘膜瘀点,杵状指(趾),脾肿大,原有心脏杂音性质改变,甚至出现新的杂音。
4.心电图有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有心脏扩大,甚至心包积液表现,或发现心脏赘生物。
心瘅的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心瘅的鉴别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胸痹: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多具有发作性心胸疼痛,胸闷症状,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血脂多增高。
2.湿温[瘟]:有持续发热,脘痞腹胀,苔腻脉缓,神情淡漠,蔷薇疹,脾肿大,白细胞减少,肥达氏反应效价增高等表现。
3.心痹:常有关节肌肉酸胀疼痛,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抗“O”增高等。
心瘅的并发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并发症表现为胸闷,乏力,心悸,气短,多汗,或持续发热,消瘦,面色苍白,头晕,严重者可有唇甲青紫,烦躁不安等症状。
心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辨证论治]
1.风热外袭证:发热恶风,或低热不退,胸闷心悸,或咳嗽,汗出口微渴,舌红苔
2.气分(热盛)证:身壮热,不恶寒,但恶热,口渴欲饮,汗多,心悸心烦,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赤,舌红,苔黄少津,脉洪数。辛寒清热
3.热入心营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甚或神识模糊,渴不多饮,斑疹隐隐,或见出血,尿黄便结,舌绛无苔,脉细数。清心凉营。
4.正虚邪恋证:发热之后,余热尚存,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尿少便结,舌瘦而红,苔少或有裂纹,脉细弱而数。益气养阴、清泄虚热。
心瘅的护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其他治疗]
1.强调充分休息和补充营养,急性期卧床休息至体温正常后3~4周。注意防止反复感冒。
2.原有心痹、先天性心脏病者,应注意其原发病情况,并作相应处理。
4.单方验方:
(1)黄芩、紫花地丁、连翘各10~15g,水煎服,1剂/日。
(3)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党参10g,青蒿15g(后下),青黛6g(包煎),甘草6g,1剂/日,水煎服。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