癣病
癣是由真菌引起的皮肤病。致病的是浅部真菌,主要侵犯毛发、皮肤、指甲。如:头癣、体癣、股癣、甲癣、手足癣(足癣)、花斑癣等。癣病好发于夏季,接触患癣的人或动物及公用生活用具,均可发生传染。注意,部分病名虽包含癣字但却不是癣病,如“牛皮癣”。
真菌和癣病[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真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需从外界获取营养和能量,行寄生或腐生生活。在其整个生活史中,能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进行有性繁殖或无性繁殖。
真菌喜温暖潮湿,浅部真菌最适宜的温度为22℃~28℃,过于干燥亦不利于真菌的生长。因此夏季发病率高,尤其中国南方地区更高。
大多数真菌需要氧气,但需要量不同,一般真菌繁殖需要较多的氧。在营养物质中,碳是真菌能量的来源,对真菌的生长至关重要。同时也需要氮和各种矿物质。如果没有上述这些条件,真菌无法生存。
有些人多汗,皮肤容易潮湿,如不及时擦净和保持干燥,容易感染真菌而发生癣病;患糖尿病的人也容易发生癣病,因为皮肤里含糖量增加了,提供了真菌生长的营养原料;长期使用激素或患有慢性病的人,以及长期多次照射X线的人,由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易发生癣病。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患癣病比寒带地区的人多。
若局部皮肤不干净,表面堆积很多皮屑,在这种情况下真菌极易生长而发生癣病;有些洗衣工或洗碗工,双手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加之热水和肥皂刺激使手部皮肤的天然保护功能破坏,也容易发生癣病;在胖人身上的皱褶处,由于局部温暖而潮湿,往往容易发生癣病。
如果身上已经有了一种癣病,则可以通过自身传播而使其他部位也发生癣病。
临床表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临床把“癣”根据部位不同而分类,比如手癣、足癣、股癣、头癣等,每一种癣的临床症状均不相同,具体可参阅相关词条。
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真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所以人体的手掌、脚底、指(趾)缝、大腿内侧、腋下、乳房下等处是癣病好发的部位。夏天气候炎热潮湿则癣病明显加重,冬天天气寒冷干燥则皮损减轻或消失。有经验的医师根据病史和皮损特点,往往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真菌检查主要有两种方法:
- 直接镜检,在病损的边缘取一些皮屑或有病的毛发或指甲的碎屑,放在载玻片上,滴上一滴10%氢氧化钾溶液,再把玻片放在酒精灯上烘热片刻,但不要煮沸,以防烧干,然后盖上盖玻片并置于显微镜下寻找真菌。如果在显微镜下找到真菌的菌丝或孢子,就可以确诊癣病了。但应注意排除外用药的干扰,特别是抗真菌药物,所以最好停止擦药一周后再检查。
- 培养检查,有时真菌数量很少,直接检查找不到,可以取少量皮屑或病发,经75%酒精消毒后(只消灭细菌,不杀死真菌)接种于沙氏琼脂培养基上,在室温下培养。经过1~2周时间,真菌就可以长出来,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及显微镜下的结构可以鉴定真菌的类型。如果经3~4周仍无真菌生长,基本上可以说明没有真菌存在。但培养检查也不是绝对的,查不到真菌也不能完全排除癣病。
传染[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癣病是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真菌存在于病损中,并不断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的菌丝和孢子。如果正常皮肤接触到病损则很可能传染上癣病,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自身的正常皮肤。这种传染方式称直接接触传染。如患有手癣的人与别人握手则可以传染对方。癣病还可以间接传染。因患病者用过的各种用具,如梳子、枕头、帽子、内衣裤、鞋袜及浴盆等均可被真菌污染,健康人接触或使用了这些用具,也可被传染。此外患有藓病的家禽或家畜等,也可以传染给人。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 人体身上的皮肤粘膜也常有各种真菌存在,空气中也有真菌浮游。如果皮肤上有适合真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时,真菌都可能生长起来,发展为癣病。
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癣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只要把病损处的真菌都消灭掉,癣病就可以算除根了。要根据各种癣病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癣病经过治疗好转后,仍要坚持用药一段时间(主要指外用药),这样才能消灭残余的病菌,使癣病不再复发。要想使癣病不再复发,应尽可能消除引起癣病的原因。
抗真菌药物最常见的有: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氟胞嘧啶、特比萘芬、阿莫罗芬等,根据不同的癣病而选用不同的抗真菌药物,具体详见相关词条。
预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预防癣病,应严格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足清洁干燥。尽量不用公用的浴盆、毛巾、拖鞋等。
医学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参考文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新编药物学》第17版.陈新谦主编
- 《皮肤性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医学教材.张学军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