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盖肉齿菌

来自医学百科
褐盖肉齿菌
Hè Gài Ròu Chǐ Jūn
别名 钟馗菌、地鸡、土菌、地蕈、杜蕈、獐头菌、獐头、钟馗、馗厨、獐子菌、牛腮巴菌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抗癌。主咽痛痄腮;疮疥;胃癌肝癌
英文名  
始载于 菌谱
毒性 有毒
归经  
药性
药味

【出处】 1.潘之恒《菌谱》载:“钟馗菌即土菌也……此菌钉上若伞,其状如钟馗之帽,故以名之。”2.《纲目》:“郭璞注云:地蕈似钉盖,江东名为土菌,可啖。”又:“此菌钉上若伞,其状如槌及钟馗之帽。”3.《尔雅》中馗菌注:“地蕈也,似盖,今江东呼为土菌,亦曰馗厨,可啖之。”又曰:“大者名中馗,小者即名菌。”根据以上记述,可以肯定,古本草中所载的钟馗菌是地上生,形状较大的可食真菌,再综

【拼音名】 Hè Gài Ròu Chǐ Jūn

【别名】 钟馗菌、地鸡、土菌、地蕈、杜蕈、獐头菌、獐头、钟馗、馗厨、獐子菌、牛腮巴菌

【来源】 药材基源:为齿菌科真菌褐盖肉齿菌和翘鳞肉齿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rcodon fuligineo-albus(Fr.)Quel.;Sarcodon imbricatus(L.ex Fr.)Karst[Hydnum imbricatam L.ex Fr.]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洗去泥土杂质,晒干。

【原形态】 1.褐盖肉齿菌 菌盖直径4-15cm,平展,中部稍下凹、浅黄色、肉色至褐黄色,平滑,稍粘。刺锥状,较细,长1-2cm,延生,乳白色至土黄色、菌柄中生或偏生,与菌盖同色,中实,长4-7cm,粗2-3cm。菌肉肉质,乳黄色。孢子近球形,壁表有小疣,无色透明或稍呈黄色,直径5-8μm。

2.翘鳞肉齿菌 菌盖宽10-25cm,初期盖面平并稍凸,渐平展,继而中部下凹,被有绒毛,不久盖皮开裂,形成褐色至紫褐色的大型鳞片,中央鳞片大,向边缘渐小;鳞片淡粉红色,尖端常上翘,下面平滑,呈同心环状排列。刺锥状,细,长3-12mm,延生,密,初期白色,后变为锈褐色。菌柄中生至稍偏生,长3-9cm,粗2-5cm,上下等粗或基部膨大,中实,韧,平滑,初期白色,后变褐色至黑褐色。菌肉肉质,白色至材白色,稍韧,厚达1-1.5cm,味稍苦。孢子近球形,浅褐色,表面有疣,直径5-7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混交林中地上。

2.生于针叶林下多砂的土质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云南等地。

2.分布于吉林、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化学成份】 翘鳞肉齿菌含尿素(urea),麦角甾醇(ergosterol),菌甾醇(fungisterol),甘露醇(mannitol),肌醇(inositol),鸟嘌呤(guanine),尿酸(uric acid)及多糖(polysaccharide)。

【药理作用】 褐盖肉齿菌有抗癌之效;翘鳞肉齿菌子实体有降低动物血中胆甾醇的作用。

【性味】 甘;平;有毒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抗癌。主咽痛痄腮;疮疥;胃癌肝癌

【用法用量】 1.内服:煎汤,15-30g;或加冰糖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