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头虫
来自医学百科
叩头虫 Kòu Tóu Chónɡ | |
---|---|
别名 | 跳百丈、跳搏虫、膈膊虫、跳米虫、蛷、剥剥跳 |
功效作用 | 强壮筋骨;截疟。主手足痿软无力;小作行迟;疟疾 |
英文名 | Burrowed Click Beetle |
始载于 | 《本草纲目》 |
毒性 | 无毒 |
归经 | 肝经、肾经 |
药性 | 温 |
药味 | 辛 |
简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名称由来:一旦被人捉住,就会在手上不停地叩头。
全世界已知8000多种,中国已知200多种。该科成虫、幼虫多为植食性、腐食性、木食性,少数为肉食性,其中有一些是农、林、牧草、蔬菜、果树的重要害虫,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它不断叩头的动作,是它逃跑的一种形式。所以,叩头虫叩头是为了躲避危险和越过障碍的本能。叩头虫还会以叩“响头”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吸引异性。
生活习性[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叩头虫逃离危险的方式十分奇特。如果受到威胁,它们会仰面倒在地上,腿紧紧地贴在身体两侧,然后突然“咔”一声,将身体弹入空中。
叩头原理:其前胸背板与鞘翅基部有一条横缝(下凹),前胸腹板有一个向后伸的楔形突,正好插入中间胸腹板的凹沟内,这样就组成了弹跃的构造。
危害[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叩头虫俗名磕头虫,其是农业的害虫,由于将它放在木板上,用手按住腹部,它能用头和前胸打击木板,像叩头一样,若是将其背朝木板用手按住,它也能用胸和头向前一跃而起,故此得名叩头虫。叩头虫的幼虫是黄色,像针一样,也叫“金针虫”,常常钻在地面下啃咬植物的种子、根和茎。叩头虫分布很广,对麦类、玉米、高粱、陆稻、粟、薯米、棉花、蔬菜等作物危害很大。最常见的有沟叩头虫和褐纹叩头虫。灌溉能防止和消灭叩头虫。
叩甲多为中小型种类,头小,体狭长,末端尖削,略扁。体色呈灰、褐、棕等暗色,体表被细毛或鳞片状毛,组成不同的花斑或条纹。有些大型种类则体色艳丽,具有光泽。完全变态。生活史较长,2-5年完成一代。幼虫身体细长,颜色金黄,故称金针虫、铁线虫。它生活在地下土壤内,可为害播下的种子、植物根和块茎,是重要的地下害虫。世界记载的叩甲已超过1万种,我国已知约600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