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金花草

来自医学百科
大叶金花草
Dà Yè Jīn Huā Cǎo
别名 野黄连、水黄连、牙齿芒、擎天蕨、雪仙草、扫雪花、蜢蚱参、上树细辛草、青蕨、金花草、大金花草、乌韭、石发、地柏枝、雉鸡尾、小鸡尾草、细叶狼箕、花叶凤尾草、乌竹、墙柏、细叶凤凰尾、土黄连、孔雀尾、万能解毒草、苦黄连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利湿止血。治风热感冒中暑发痧,泄泻痢疾白浊白带咳嗽吐血便血尿血牙疳痈肿
英文名 Commonwedgelet Fern Leaf, leaf of Common Wedgelet Fern
始载于 广西中药志
毒性 无毒
归经 肺经肝经大肠经
药性
药味

大叶金花草的功效介绍】:

大叶金花草 (《广西中药志》)

异名】野黄连水黄连(《峨媚药植》),牙齿芒(《广州植物志》),擎天蕨(《广西中兽医药植》),雪仙草、扫雪花(《江西民间草药》),蜢蚱参(《中国植物志》),上树细辛草、青蕨(《广西中药志》),金花草(《广东中药》),大金花草(《广西中草药》),乌韭、石发、地柏枝(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雉鸡尾、小鸡尾草、细叶狼箕、花叶凤尾草、乌竹、墙柏、细叶凤凰尾(《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土黄连(《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鳞始蕨科植物乌蕨的全草或根状茎。  

形态特征

乌蕨多年生草本,高可达65厘米。

根茎坚硬而短,横走,密被赤褐色钻状鳞片。

叶近生,叶柄长达25厘米,禾秆色,光亮,直立;叶近革质,无毛;3~4回羽状分裂,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5~12厘米;下部羽片卵状技针形,斜展,长5~10厘米,宽2~5厘米;小羽片矩圆形或披针形;末回裂片楔形,先端截形,有牙齿,基部楔形,下延,叶脉下面明显,2叉状分枝。

孢子囊群顶生,每裂片上1~2枚,囊群盖灰棕色,半杯形,宽与叶缘等长,向外开裂。

生于林下或灌丛中湿地。

广布长江以南各地,北达陕西南部。  

药用价值

简介

【采集】秋季采收,洗净泥沙,晒干。

化学成分】叶含牡荆素、丁香酸、原儿茶醛原儿茶酸

性味】《广西中药志》:微苦,寒,无毒。

【功用主治-大叶金花草的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止血

风热感冒中暑发痧,泄泻痢疾,白浊,白带咳嗽吐血便血尿血,牙疳,痈肿。  

主要功效

①《峨帽药植》:根状茎:消火退热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全草:止咳

治伤风感冒;外用治九子疡,消肿毒。

③《广西中药志》:叶:治热咳吐血,红白痢疾,解毒;外治跌打出血,水火烫伤疮疡烂肉等证;根:治亦白痢。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全草:清热,解毒,利湿。

流感,感冒,咳嗽,扁桃体炎腮腺炎肠炎,痢疾,皮肤湿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捣汁饮。

外用:捣敷或研末撒患处。  

选方

①治中暑发痧:鲜乌韭叶四两。

捣烂绞汁服。

(《福建中草药》) ②治痢疾:鲜乌韭全草、鲜水娱蚣全草各一两。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③治肝炎(急性黄疽型和无黄疸传染性肝炎):乌韭全草三两。

水煎汁分三次服,连服十至十五剂。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急性支气管炎:乌韭鲜叶二两。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⑤治吐血、大便下血、尿血:雪仙草根茎三至五钱(鲜品加倍)。

水煎服。

(《江西民间草药》) ⑥治白浊、湿热带下:乌韭鲜全草一至二两。

捣烂绞汁,调米泔水服。

(《福建中草药》) ⑦治对口疮:乌韭鲜叶,以蜜或盐同捣外敷。

(《福建中草药》) ⑧治乳痈:乌韭根茎一两.水煎,冲黄酒服;鲜叶捣烂敷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⑨治结合膜炎:乌韭全草一两。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⑩治牙疳:雪仙草根茎烧灰存性三钱,冰片一分。

共研细末,搽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 ⑾治脚癣糜烂:乌韭全草水煎熏洗。

(《福建中草药》) ⑿治跌打损伤:雪仙草根茎三至五钱。

酒煎服。

(《江西民间草药》) ⒀治跌打刀伤出血或肿痛,或伤口溃烂:大全花草叶,石仙桃叶,共捣烂敷患处。

用大金花草干粉撒布伤口,能止血,生肌,收口。

(《广西中草药》) ⒁治汤火伤:大金花草叶捣烂或研末,冷开水调敷患处。

(《广西中草药》) ⒂治毒蛇咬伤:乌蕨根茎捣敷并煎服。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⒃治狂犬咬伤:鲜乌韭根茎五至六两,用铜器水煎,空腹服,连服数日。

服药期间环境必须安静。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⒄治菜虫药(即雷公蘑、黄柴树根)中毒(辅助治疗):乌韭全草五至六两。

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

治疗菌痢、肠炎鲜金花草叶2钱,嚼碎吞服,每天2次;或用50%金花草煎剂10~20毫升,日服3次;亦可晒干研粉,每次6分,日服3次。

治疗103例,98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