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蒿
岩蒿 Yán Hāo | |
---|---|
别名 | 乌拉-音-沙巴嗄、骆驼蒿 |
功效作用 | 清热燥湿,杀虫排脓。治偏头痛,咽喉肿痛,风湿。 |
英文名 | Herb of Shortlobed Wormwood |
始载于 | 《内蒙古中草药》 |
毒性 | |
归经 | |
药性 | 平 |
药味 | 辛、苦 |
种中文名: 岩蒿种拉丁名: ArtemisiabrachylobaFranch.
种别名: 山蒿,骆驼蒿、左扭蒿
形态特征及分布[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半灌木,高20一40cm。根粗壮,扭曲。茎直立,多数丛生于根颈上,在基部分枝,纤细。下部叶在花期枯落,中部叶长卵形或卵形,长2–4cm,宽1.5–2cm,二回羽状全裂,侧裂片3–4对,条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灰白色蛛丝状短柔毛,具长柄,上部叶一回羽状分裂或不裂。头状花序疏生,椭圆形或矩圆状钟形,长3.5–4.5mm,直径2–3.5mm,梗短,在茎顶排列成稍扩展的圆锥状,总苞片3–4层,被毛,边缘小花雌性,中央小花两性,黄色。瘦果长约1mm,黑褐色,无毛(图91)。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山西、河北、甘肃,蒙古也有。
生物生态特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岩蒿多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萌发,生长较缓慢,7月上,中旬现蕾,8月开始开花,疏散的圆锥状花序一直可开放到9月上,中旬,首批开放的花则在此时进入果期,果期一直可延至10月上旬,很快枯萎,进入休眠期。岩蒿为轴根型植物,土根粗壮而扭曲,一般直径为3–3.5cm,在石质较少的土壤中生长时,根颈和主根上半部直径可达l0cm。根系集中在表土层下50cm以内,侧根发达,多数斜向生长。根颈可生出侧根和不定根,借以增强吸收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岩蒿为石生旱生植物,广布于草原与荒漠草原带的低山丘陵,也是山地地半灌木植被的主要建群种之一。喜生于向阳的岩石裸露的陡坡上。它利用岩石缝隙仅有的凝结水,仍然可以生长发育很好,分枝繁多,丛径可达25–60cm,丛间其他植物非常稀疏且分布不均,盖度只有20一30%,常见伴生成分有万年蒿(A.gmelinii)、冷蒿(A.frigida)、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usaltaicu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等。在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系列中,岩蒿群落处于山地森林灌丛带的下部,占据山地阳坡,与西伯利亚杏(prunussibirica)、大果榆(Ulmusmacrocarpa)草原化灌丛相结合。在荒漠草原带的剥蚀残丘上,岩蒿常与戈壁针茅(Stipagobica)或石生针茅(S.klemenzii)组成群落,并且它呈馒头状小片分布于残丘顶部,由于气候干燥,其个体的高度与分枝密度远不及东部地区。
饲用价值[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岩蒿的饲用品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生长旺季因含有挥发性物质,散发出强烈气味,故除骆驼外其他家畜很少采食,在饲草缺乏的年份里其饲用价值有所提高,除冬春季采食外,其他季节也少量采食,因而常把岩蒿评价为劣等饲用植物或度荒牧草。其化学成分如表91。从营养类型看,岩蒿属于氮碳型牧草,其营养比为1:4.6(现蕾期)。在具有岩蒿的戈壁针茅草地上,鲜草产量为975–1050kg/公顷,其中岩蒿占13.3%.
药材——岩蒿[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药名】 岩蒿
【蒙药名】 哈丹一西巴嘎(《晶珠本草》)
【别名】 山蒿、骆驼蒿、普日芒
【学名】 Artemisia brachyloba Franch. (菊科)
【形态特征】 半灌木,高20一40厘米。根粗壮,扭曲。主茎粗短,木质化,条状剥裂,由基部多分枝,形成球状株丛;当年生枝直立,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后渐脱落。中部叶长卵形,长2-4厘米,宽1.5-2厘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丝状条形,宽0.3-0.4毫米,上面疏被短柔毛或无毛,下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短柔毛;具长叶柄;上部叶羽状全裂以至不分裂。头状花序长椭圆形,长3.5-4.5毫米,直径2-3.5毫米;腋生疏松短总状花序或单生,再于上部排成圆锥状;总苞片3-4层,背面密被蛛丝状短柔毛及腺点。边缘小花雌性,中央小花两性。瘦果矩圆状倒卵形,长约1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 生于石质山坡、岩石露头。
【分布】 兴安北部、兴安南部;燕山北部、阴山。我国东北、河北、山西、甘肃。
【产地产量】 产呼伦贝尔盟、兴安盟、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产量较多。
【入药部分】 全草入中药。
地上部分入蒙药。
【采集加工】 中药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泥土,晒干,切段备用。熬膏或炙炭用。
蒙药夏季茎叶茂盛时采割,除去根及老茎,晒干,切段备用。
【用量用法】 中药3-9克,入丸散剂。
蒙药多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 年老体弱及孕妇忌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