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寄生
杉寄生 Shān Jì Shēnɡ | |
---|---|
别名 | 枫木寄生、龙眼寄生、发冷果寄生、沙梨寄生、柿树寄生、菠萝树寄生、白蜡树寄生、八角鞘花寄生、寄生包 |
功效作用 | 祛风湿;补肝肾;活血止痛;止咳;止痢。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头晕目眩;脱发;跌打损伤;痔疮肿痛;咳嗽;咳血;痢疾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
毒性 | |
归经 | |
药性 | 平 |
药味 | 甘、苦 |
【拼音名】 Shān Jì Shēnɡ
【别名】 枫木寄生、龙眼寄生、发冷果寄生、沙梨寄生、柿树寄生、菠萝树寄生、白蜡树寄生、八角鞘花寄生、寄生包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寄生科植物鞘花的茎枝。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crosolen cochinchinensis (Lour.)Van Tiegh.[Loranthus cochinchinensis Lour.;Elytranthe cochinensis (Lour) G.Don]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扎成束,或切碎,晒干。
【原形态】 灌木,高0.5-1.3m。全株无毛。小枝灰色,具皮孔。叶对生;叶柄长0.5-1cm;叶片革质,阔椭圆形至披针形,有时卵形,长5-10cm,宽2.5-6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中脉在上面扁平,在下面凸起,侧脉4-5对。总状花序,1-3个腋生或生于小枝已落叶腋部,花序梗长1.5-2cm,具花4-8朵;花梗长4-6mm;苞片阔卵形;小苞片2枚,三角形,基部彼此合生;花托椭圆形;副萼环状;花冠橙色,长1-1.5cm,冠管膨胀,具6棱,裂片6枚,披针形,长约4mm,反折;花柱线状,柱头头状。浆果近球形,长约8mm,直径7mm,橙色,果皮平滑。花期2-6月,果期5-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1600m的平原或同地常绿阔叶林中,寄生于壳斗科、山茶科、桑科植物或枫香、油桐、杉树等多种植物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福建、西藏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带叶茎枝圆柱形,分枝多,节部膨大,长20-30m,粗枝直径1-1.5m,细枝或枝梢直径2-3mm。表面粗糙,无毛,淡褐色或灰褐色,有多数细小、点状、黄褐色或红褐色皮孔和突起的纵条纹,或下陷的裂纹,节部有突起的枝痕和叶痕。质坚脆,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皮部薄,棕褐色,与木部紧密相接,木部宽阔,几占茎半径的5/6,深黄色,髓射线明显,呈放射状,中央髓部淡黄色或棕褐色,叶常卷曲或破碎,完整叶片披针形至长椭圆形,长4-10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黄绿色至茶褐色,全缘,两面均光滑无毛,略有光泽,主脉明显,侧脉羽状,亚革质而韧脆,叶柄短。气微,味淡、微涩。
【性味】 甘;苦;性平
【功效与作用】 祛风湿;补肝肾;活血止痛;止咳;止痢。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头晕目眩;脱发;跌打损伤;痔疮肿痛;咳嗽;咳血;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摘录】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