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根

来自医学百科
柳根
Liǔ Gēn
别名 杨柳须、水柳须、红龙须、分水翁、青龙须
功效作用 利水通淋祛风除湿。治淋病白浊水肿黄疸风湿疼痛,黄水湿疮,牙痛烫伤
英文名  
始载于 分类本草
毒性 无毒
归经  
药性
药味

柳根 (《分类本草》)  

异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杨柳须(《天宝本草》),水柳须(《中医药实验研究》),红龙须(《修订增补天宝本草》),分水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青龙须(《四川中药志》)。  

来源[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根及根须。

植物形态详柳枝条。  

原形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乔木,高可达18m,树冠开展疏散。树皮灰黑色,不规则开裂;枝细,下垂,无毛。芽线形,先端急尖。叶狭披针形,长9-16cm,宽0.5-1.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叶柄长(3-)5-10mm,有短柔毛;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花序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雄花序长1.5-3cm,有短梗,轴有毛;雄蕊2,花药红黄色;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2;雌花序长达2-5cm,有梗,基部有3-4小叶,轴有毛;子房椭圆形,无柄或近无柄,花柱短,柱头2-4深裂;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有1。蒴果长3-4月,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生态环境: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性状鉴别 须根条众多细长,呈不规则尾巴状,多弯曲,有分枝,表面紫棕色至深褐色,较粗糙,有纵沟及根毛,外皮剥落后露出浅棕色内皮和木部。质脆,易折断,断纤维性。气微,味涩。  

采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全年可采。  

性味[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苦,寒。

①《滇南本草》:味苦,寒。

②《滇南本草图说》:味甘,寒,无毒。  

功用主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利水通淋祛风除湿

淋病,白浊,水肿黄疸风湿疼痛,黄水湿疮,牙痛烫伤

①《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

②《滇南本草图说》:治大肠下血。

③《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④《草木便方》:祛风除湿,疗热痢,崩、带,四肢拘挛,筋疼,汤火,牙痛。

⑤《分类草药性》:治水肿。

⑥《中医药实验研究》:治黄水湿疮,痔疮淋浊茎中痒。  

用法与用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内服:煎汤,0.5~1两。

外用:煎水熏或酒煮温熨。  

选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①治黄水湿疮:水柳须烧存性,研末,麻油调涂。

(《中医药实验研宄》) ②治耳痛有脓不出,及痈已结聚:柳根细切,熟捶,封之,以帛掩,燥即易之。

(《斗门方》) ③治痔疮:水柳须二、三两。

水煎滚,加入皮硝三钱,再煎数滚,倾入罐或盆内;另用圆桶一只,将罐放桶中,坐桶上,使药气熏入肛内,水冷为止,渣再煎,日熏二次。

(《中医药实验研究》) ④治风火牙痛:水柳须五钱至七钱。

猪精肉二、三两炖汤,以汤煎药服。

(《中医药实验研究》) ⑤治瘿病:柳根三十斤。

以水一斛,煮得五斗,同米三斗酿之,酒成,先食服一升,日三。

(《姚僧坦集验方》) ⑥治血崩:红龙须五钱。

甜酒一杯煮服。

(《贵州中医验方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