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血

来自医学百科

理血,治疗学术语。指治理血分病的方法。包括补血凉血温血祛瘀活血止血等。详各条。

凡能调理血分,治疗血分病证的药物,称为理血药,以理血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称为理血方。

血分疾病包含血虚血热血瘀出血等四个面的症证,治疗时血虚宜补血,血热宜凉血,血瘀宜活血,出血宜止血。补血方药和凉血方药分别列入补益方药和清热方药章节,本节介绍活血、止血药物和方剂。

理血剂

第一节 活血祛瘀

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桃仁去皮尖,五十个(12g) 大黄四两(12g) 桂枝去皮,二两(6g) 甘草炙,二两(12g) 芒硝二两(6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前4味,芒硝冲服)。

[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方解]本方由调胃承气汤减芒硝之量,再加桃仁、桂枝而成。《伤寒论》原治邪在太阳不解,化热随经传腑,与血相搏结于下焦之蓄血证。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故少腹急结;病在血分,与气分无涉,膀胱气化未受影响,故小便自利;夜属阴,热在血分,故至夜发热;心主血脉而藏神,瘀热上扰,心神不宁,故烦躁谵语、如狂。证属瘀热互结下焦,治当因势利导,逐瘀泻热,以祛除下焦之蓄血。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黄苦寒,下瘀泻热。二者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芒硝咸苦寒,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桂枝辛甘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共为臣药。桂枝与硝、黄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助热;硝、黄得桂枝则寒下又不凉遏。炙甘草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破血下瘀泻热之功。服后“微利”,使蓄血除,瘀热清,而邪有出路,诸症自平。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瘀热互结,下焦蓄血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后世对本方的运用有所发展,不论何处的瘀血证,只要具备瘀热互结这一基本病机,均可加减使用。对于妇人血瘀经闭、痛经以及恶露不下等症,常配合四物汤同用;如兼气滞者,酌加香附乌药枳实青皮木香等以理气止痛。对跌打损伤瘀血停留,疼痛不已者,加赤芍当归尾、红花、苏木三七等以活血祛瘀止痛。对于火旺而血郁于上之吐血衄血,可以本方釜底抽薪,引血下行,并可酌加生地丹皮栀子等以清热凉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盆腔炎胎盘滞留、附件炎肠梗阻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性脑出血等属瘀热互结下焦者。

4.使用注意 表证未解者,当先解表,而后用本方。因本方为破血下瘀之剂,故孕妇禁用。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四钱(12g) 红花三钱(9g) 当归三钱(9g) 生地黄三钱(9g) 川芎一钱半 (4.5g) 赤芍二钱(6g) 牛膝三钱(9g) 桔梗一钱半(4.5g) 柴胡一钱(3g) 枳壳二钱(6g) 甘草二钱(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本方主治诸症皆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胸中为气之所宗,血之所聚,肝经循行之分野。血瘀胸中,气机阻滞,清阳郁遏不升,则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且有定处;胸中血瘀,影响及胃,胃气上逆,故呃逆干呕,甚则水入即呛;瘀久化热,则内热瞀闷,入暮潮热;瘀热扰心,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郁滞日久,肝失条达,故急躁易怒;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征象。治宜活血化瘀,兼以行气止痛。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以上均为佐药。桔梗并能载药上行,兼有使药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全方配伍,特点有三:一为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二是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三为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症可愈,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广泛用于因胸中瘀血而引起的多种病证。临床应用以胸痛,头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瘀痛入络,可加全蝎穿山甲地龙三棱莪术等以破血通络止痛;气机郁滞较重,加川楝子、香附、青皮等以疏肝理气止痛;血瘀经闭、痛经者,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可酌加丹参郁金、廑虫、水蛭等以活血破瘀,消瘕化滞。

3.现代应用 本方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等属瘀阻气滞者。

4.使用注意 由于方中活血祛瘀药较多,故孕妇忌用。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 当归尾二钱(6g) 赤芍一钱半(5g) 地龙去土,一钱(3g) 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方解]本方证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喁斜,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所言: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气虚血瘀,舌本矢养,故语言謇涩;气虚矢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本方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全方的配伍特点是: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著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喁斜者,可合用牵正散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4.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氏谓:“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但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林改错》卷下:“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2.方论选录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至清中叶王勋臣出,对于此证,专以气虚立论,谓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处透过,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爰立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芪四两,以峻补气分,此即东垣主气之说也。然王氏书中全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此固不可不慎也。”

[临床报道]

本方对缺血性中风及脑出血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均有较好疗效。黄氏等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用补阳还五汤加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肠溶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水平的变化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T3、FT3和TSH由治疗前的低水平升高至正常范围,两组用药后各项指标变化比较,在T3、Ft3、 TSH有明显变化(P<0.01)。临床研究表明了补阳还五汤在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作用的基础上发挥了更有效的治疗作用,对脑梗塞急性期所致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紊乱及激素分泌异常有显著恢复作用。[黄婷,等.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梗塞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内分泌激素变化的影响及临床观察。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0(5):257]

[实验研究]

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的用量为其余各药总和的5倍多,是否合理?张氏以黄芪120g、60g、30g分别组成补阳还五汤Ⅰ号、Ⅱ号、Ⅲ号方,并分别治疗脑梗塞恢复期32、34、43例。结果:临床疗效以Ⅰ号方最优、Ⅱ号方次之、Ⅲ号方疗效最逊,而且工号方对改善血液粘度,增加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及血小板聚解率改善最为明显,使血液的流动性增强,有利于脑梗塞病损的改善,而其他两方,均不甚明显。因此,实验证明足量黄芪是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张鹤年.补阳还五汤中用不同剂量的黄芪治疗脑栓塞恢复期108例对比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7;(7):11]

复元活血汤

《医学发明》

[组成]柴胡半两(15g) 瓜蒌根 当归各三钱(各9g) 红花 甘草 穿山甲炮,各二钱(各 6g) 大黄酒浸,一两(30g) 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15g)

[用法]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现代用法:共为粗末,每服30g,加黄酒 30ml,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胁肋瘀肿,痛不可忍。

[方解]本方证因跌打损伤,瘀血滞留胁肋,气机阻滞所致。胁肋为肝经循行之处,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气机阻滞,故胁肋瘀肿疼痛,甚至痛不可忍。治当活血祛瘀,兼以疏肝行气通络。方中重用酒制大黄,荡涤凝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柴胡疏肝行气,并可引诸药入肝经。两药合用,一升降,以攻散胁下之瘀滞,共为君药。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穿山甲破瘀通络,消肿散结,共为臣药。当归补血活血;瓜蒌根“续绝伤” (《神农本草经》),“消仆损瘀血”(《日华子本草》),既能入血分助诸药而消瘀散结,又可清热润燥,共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是为使药。大黄、桃仁酒制,及原方加酒煎服,乃增强活血通络之意。诸药配伍,特点有二:一为升降同施,以调畅气血;二是活中寓养,则活血破瘀而不耗伤阴血。瘀祛新生,气行络通,胁痛自平。正如张秉成所言:“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复矣”,故名“复元活血汤”。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胁肋瘀肿疼痛为辨证要点。若化裁得当,亦可广泛用于一切跌打损伤。

2.加减变化 瘀重而痛甚者,加三七或酌加乳香、没药、元胡等增强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气滞重而痛甚者,可加川芎;香附、郁金、青皮等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力。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胸胁部挫伤乳腺增生症等属瘀血停滞者。

4.使用注意 运用本方,服药后应“以利为度”,若虽“得利痛减”,而病未痊愈,需继续服药者,必须更换方剂或调整原方剂量。孕妇忌服。

温经汤

金匮要略

[组成]吴茱萸三两(9g) 当归二两(6g) 芍药二两(6g) 川芎二两(6g) 人参二两(6g) 桂枝二两(6g) 阿胶二两(6g) 牡丹皮去心,二两(6g) 生姜二两(6g) 甘草二两(6g) 半夏半升(6g) 麦冬去心,一升(9g)

[用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冲)。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块,淋漓不畅,或月经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少腹里急,腹满,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舌质暗红,脉细而涩。亦治妇人宫冷,久不受孕。

[方解]本方证因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皆起于胞宫,循行于少腹,与经、产关系密切。冲任虚寒,血凝气滞,故少腹里急、腹满、月经不调、甚或久不受孕;若瘀血阻滞,血不循经,加之冲任不固,则月经先期、或一月再行,甚或崩中漏下;若寒凝血瘀,经脉不畅,则致痛经;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濡润,故唇口干燥;至于傍晚发热、手心烦热为阴血耗损,虚热内生之象。本方证虽属瘀、寒、虚、热错杂,然以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为主,治当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兼清虚热之法。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其中吴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桂枝长于温通血脉,共为君药。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丹皮既助诸药活血散瘀,又能清血分虚热,共为臣药。阿胶甘平,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麦冬甘苦微寒,养阴清热。三药合用,养血调肝,滋阴润燥,且清虚热,并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阳生阴长,气旺血充;半夏、生姜辛开散结,通降胃气,以助祛瘀调经;其中生姜又温胃气以助生化,且助吴茱萸、桂枝以温经散寒,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一是方中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补养为主;二是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能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养化瘀之剂。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临床应用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麦冬,加艾叶小茴香,或桂枝易为肉桂,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寒凝而气滞者,加香附、乌药以理气止痛;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者,去丹皮,加炮姜、艾叶以温经止血;气虚甚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傍晚发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

4.使用注意 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

生化汤

《傅青主女科》

[组成]全当归八钱(24g) 川芎三钱(9g) 桃仁去皮尖,研,十四枚(6g) 干姜炮黑,五分(2g) 甘草炙,五分(2g)

[用法]黄酒、童便各半煎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酌加黄酒同煎)。

[功用]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方解]本方证由产后血虚寒凝,瘀血内阻所致。妇人产后,血亏气弱,寒邪极易乘虚而入,寒凝血瘀,故恶露不行;瘀阻胞宫,不通则痛,故小腹冷痛。治宜活血养血,温经止痛。方中重用全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行滞止痛,为君药。川芎活血行气,桃仁活血祛瘀,均为臣药。炮姜入血散寒,温经止痛;黄酒温通血脉以助药力,共为佐药。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用以为使。原方另用童便同煎(现多已不用)者,乃取其益阴化瘀,引败血下行之意。全方配伍得当,寓生新于化瘀之内,使瘀血化。新血生,诸症向愈。正如唐宗海所云:“血瘀可化之,则所以生之,产后多用”(《血证论》),故名“生化”。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妇女产后常用方,甚至有些地区民间习惯作为产后必服之剂,虽多属有益,但应以产后血虚瘀滞偏寒者为宜。临床应用以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恶露已行而腹微痛者,可减去破瘀的桃仁;若瘀滞较甚,腹痛较剧者,可加蒲黄五灵脂延胡索、益母草等以祛瘀止痛;若小腹冷痛甚者,可加肉桂以温经散寒;若气滞明显者,加木香、香附、乌药等以理气止痛。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产后宫缩疼痛、胎盘残留等属产后血虚寒凝,瘀血内阻者。

4.使用注意 若产后血热而有瘀滞者不宜使用;若恶露过多、出血不止,甚则汗出气短神疲者,当属禁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傅青主女科》卷上:“此症勿拘古文,妄用苏木、蓬、棱,以轻人命。其一应散血方、破血药,俱禁用。虽山楂性缓,亦能害命,不可擅用,惟生化汤系血块圣药也。”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4:“治产后恶露不行,腹中疼痛等证。夫产后血气大虚,固当培补,然有败血不去,则新血亦无由而生,故见腹中疼痛等证,又不可不以祛瘀为首务也。方中当归养血,甘草补中,川芎理血中之气,桃仁行血中之瘀,炮姜色黑入营,助归、草以生新,佐芎、桃而化旧,生化之妙,神乎其神。用童便者,可以益阴除热,引败血下行故道耳。”

[临床报道]

王氏对98例孕10-16周要求药物流产的健康妇女根据药物流产后B超情况进行分组。药物流产后做B超示宫内未见残留物为对照组,有少量残留物为治疗组,较多残留及药物流产失败为清官组。对治疗组流产后加服生化汤,与对照组、清宫组比较,观察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量及时间。结果:治疗组服用生化汤后阴道出血时间与清官组接近,与对照组相比平均缩短约4天左右,有显著性差异(P<0.01);出血量也较对照组少,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化汤在药物终止孕10-16周妊娠中对缩短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上有一定的作用,值得推广。[王瑾蔚,等.生化汤缩短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观察。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0;16(4):213]

失笑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五灵脂酒研,淘去沙土 蒲黄炒香,各二钱(各6g)

[用法]先用酽醋调二钱,熬成膏,入水一盏,煎七分,食前热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g,用黄酒或醋冲服,亦可每日取8-12g,用纱布包煎,作汤剂服)。

[功用]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瘀血停滞证。心腹刺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

[方解]本方所治诸症,均由瘀血内停,脉道阻滞所致。瘀血内停,脉络阻滞,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心腹刺痛、或少腹急痛;瘀阻胞宫,则月经不调、或产后恶露不行。治宜活血祛瘀止痛。方中五灵脂苦咸甘温,入肝经血分,功擅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蒲黄甘平,行血消瘀,炒用并能止血,二者相须为用,为化瘀散结止痛的常用组合。调以米醋,或用黄酒冲服,乃取其活血脉、行药力、化瘀血,以加强五灵脂、蒲黄活血止痛之功,且制五灵脂气味之腥臊。诸药合用,药简力专,共奏祛瘀止痛,推陈出新之功,使瘀血得去,脉道通畅,则诸症自解。前人运用本方,患者每于不觉中,诸症悉除,不禁欣然而笑,故名“失笑”。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瘀血所致多种疼痛的基础方,尤以肝经血瘀者为宜。临床应用以心腹刺痛,或妇人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瘀血甚者,可酌加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等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若兼见血虚者,可合四物汤同用,以增强养血调经之功;若疼痛较剧者,可加乳香、没药、元胡等以化瘀止痛;兼气滞者,可加香附、川楝子,或配合金铃子散以行气止痛;兼寒者,加炮姜、艾叶、小茴香等以温经散寒。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痛经、冠心病、高脂血症、宫外孕慢性胃炎等属瘀血停滞者。

4.使用注意 本方孕妇禁用,脾胃虚弱及妇女月经期慎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6:“治产后心腹痛欲死,百药不效,服此顿愈。”

2.方论选录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5录吴于宣:“凡兹者,由寒凝不消散,气滞不流行,恶露停留,小腹结痛,迷闷欲绝,非纯用甘温破血行血之剂,不能攻逐荡平也。是方用灵脂之甘温走肝,生用则行血;蒲黄甘平入肝,生用则破血;佐酒煎以行其力,庶可直抉厥阴之滞,而有推陈致新之功。甘不伤脾,辛能散瘀,不觉诸症悉除,直可以一笑而置之矣。”

[临床报道]

失笑散对于痛经、闭经、冠心病、宫外孕等属瘀血停滞证者疗效颇佳。张氏用失笑散胶囊(失笑散经剂型改革而成)从经期前2天开始口服,每天2次,每次粒,连服7-10天,经净停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本组86例,痊愈26例,显效30例,有效 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9.5%。治疗前后痛经评分及持续时间的变化,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张丽君,等.失笑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86例。北京中医杂志 1997;19 (4) :18]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 茯苓 丹皮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9g)

[用法]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3g),不知,加至三丸 (现代用法:共为末,炼蜜和丸,每日服3~5g)。

[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症块。

[主治]瘀阻胞宫证。妇人素有瘕块,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动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经闭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

[方解]本方原治妇人素有瘕块,致妊娠胎动不安或漏下不止之证。证由瘀阻胞宫所致。瘀血瘕块,停留于胞宫,冲任失调,胎元不固,则胎动不安;瘀阻胞宫,阻遏经脉,以致血溢脉外,故见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瘀血内阻胞宫,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腹痛拒按等。治宜活血化瘀,缓消瘕块。方中桂枝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为君药。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药以化瘀消瘕,用之为臣;丹皮、芍药味苦而微寒,既可活血以散瘀,又能凉血以清退瘀久所化之热,芍药并能缓急止痛;茯苓甘淡平,渗湿祛痰,以助消症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气,均为佐药。丸以白蜜,甘缓而润,以缓诸药破泄之力,是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瘕块之功,使瘀化症消,诸症皆愈。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既用桂枝以温通血脉,.又佐丹皮、芍药以凉血散瘀,寒温并用,则无耗伤阴血之弊。二为漏下之症,采用行血之法,体现通因通用之法,俾瘕块得消,血行常道,则出血得止。

《妇人良方》以本方更名为夺命丸,用治妇人小产,子死腹中而见“胎上抢心,闷绝致死,冷汗自出,气促喘满者。”《济阴纲目》将本方改为汤剂,易名为催生汤,用于妇人临产见腹痛、腰痛而胞浆已下时,有催生之功。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瘀血留滞胞宫,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少腹有癜块,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为辨证要点。妇女经行不畅、闭经、痛经,以及产后恶露不尽等属瘀阻胞宫者,亦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2.加减变化 若瘀血阻滞较甚,可加丹参、川芎等以活血祛瘀;若疼痛剧烈者,宜加玄胡、没药、乳香等以活血止痛;出血多者,可加茜草、蒲黄等以活血止血;气滞者加香附、陈皮等以理气行滞。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等属瘀血留滞者。

4.使用注意 对妇女妊娠而有瘀血症块者,只能渐消缓散,不可峻猛攻破。原方对其用量、用法规定甚严,临床使用切当注意。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杯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瘕不去故也,当下其瘕,桂枝茯苓丸主之。”

2.方论选录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卷20: “药用桂枝茯苓丸者,桂枝、芍药一阴一阳,茯苓、丹皮一气一血,调其寒温,扶其正气。桃仁以之破恶血,消瘕癖,而不嫌于伤胎血者,所谓有病则病当之也,且瘕之初,必因寒,桂枝化气而消其本寒;瘕之成,必夹湿热为窠囊,苓渗湿气,丹清血热;芍药敛肝而扶脾,使能统血,则养正即所以去邪耳。然消瘕方甚多,一举两得,莫有若此方之巧矣。每服甚少而频,更巧。要之症不碍胎,其结原微,故以渐磨之。此方去瘕之力不独桃仁。瘕者,阴气也,遇阳则消,故以桂枝扶阳,而桃仁愈有力矣。其余皆养血之药也。”

[临床报道]

钱氏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用桂枝茯苓丸加血竭粉、淫羊藿,煎汤服,每天1剂,每周服5天,3个月为1疗程,结果:服药1-2疗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X例,用西药丹那唑,亦服药3个月为1疗程,结果:服药1-2个疗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 68.2%。经X2检验,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1年后随访,中药组复发率仅 17.4%,西药组复发率为31.8%。[钱铮.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辽宁中医杂志 2000;27(4):170]

[实验研究]

家兔静脉注射或口服本方1.5小时后,经血液流变学测定: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低切)、全血比粘度(高切、低切)、血浆比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均明显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减少,但对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浆中胆固醇均无明显影响。表明本方降低血粘度的作用与血细胞数量或血中胆固醇浓度降低无关,而与血浆中链状高分子物质,尤其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有关。[谢家骏,等.桂枝茯苓丸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成药研究 1986;(5):24]

第二节 止血

十灰散

《十药神书》

[组成]大蓟 小蓟 荷叶 侧柏叶 茅根 茜根 山栀 大黄 牡丹皮 棕榈皮各等分 (各9g)

[用法]上药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食后服下(现代用法:各药烧炭存性,为末,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适量,调服9-15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血色鲜红,来势急暴,舌红脉数

[方解]本方主治上部出血诸症乃火热炽盛,气火上冲,损伤血络,离经妄行所致。治宜凉血止血。方中大蓟、小蓟性味甘凉,长于凉血止血,且能祛瘀,是为君药。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根皆能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涩止血,与君药相配,既能增强澄本清源之力,又有塞流止血之功,皆为臣药。血之所以上溢,是由于气盛火旺,故用栀子、大黄清热泻火,挫其鸱张之势,可使邪热从大小便而去,使气火降而助血止,是为佐药;重用凉降涩止之品,恐致留瘀,故以丹皮配大黄凉血祛瘀,使止血而不留瘀,亦为佐药。用法中用藕汁和萝卜汁磨京墨调服,藕汁能清热凉血散瘀、萝卜汁降气清热以助止血、京墨有收涩止血之功,皆属佐药之用。诸药炒炭存性,亦可加强收敛止血之力。全方集凉血、止血、清降、祛瘀诸法于一方,但以凉血止血为主,使血热清,气火降,则出血自止。

本方配伍特点:是寓止血于清热泻火之中,寄祛瘀于凉血止血之内。为一首急救止血方剂。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主治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上部出血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血色鲜红,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气火上逆、血热较盛者,可用本方改作汤剂使用,此时当加大大黄、栀子的用量,作为君药,并可配入牛膝、代赭石等镇降之品,引血下行。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咯血等属血热妄行者。

4.使用注意 本方为急则治标之剂,血止之后,还当审因图本,方能巩固疗效;对虚寒性出血则不宜使用。本方为散剂,既可内服,也能外用,但应预先制备,使火气消退,方可使用。方中药物皆烧炭,但应注意“存性”,否则药效不确。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十药神书》:“治痨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药止之。”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治一切吐血、咯血不止,先用此遏之。夫吐血、咯血,固有阴虚阳虚之分,虚火、实火之别,学者固当予为体察。而适遇卒然暴起之证,又不得不用急则治标之法,以遏其势。然血之所以暴涌者,姑无论其属虚属实,莫不皆由气火上升所致。丹溪所谓气有余即是火。即不足之证,亦成上实下虚之势。火者南方之色,凡火之胜者,必以水济之,水之色黑,故此方汇集诸凉血、涩血、散血、行血之晶,各烧灰存性,使之凉者凉,涩者涩,散者散,行者行,各由本质而化为北方之色,即寓以水胜火之意。用童便调服者,取其咸寒下行,降火甚速,血之上逆者,以下为顺耳。”

[实验研究]

龚氏为探讨十灰散止血作用的物质基础,测定了该药中钙、微量元素鞣质浸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钙的含量很高,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并与高温制炭有关,鞣质含量为 3.31%,同时止血成分中尚包含有方中某些中药的主要成分,如茜草酸、茜草苷等,这些成分在“炒炭存性”的炮制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保存下来。所以十灰散及其他炭药的止血成分广泛而复杂,止血机理也是多环节、多通道的。[龚天新,等.十灰丸止血成分的研究。吉林中医药 1991;(2):37]

咳血方

丹溪心法

[组成]青黛水飞(6g) 瓜蒌仁去油(9g) 海粉(9g) 山栀子炒黑(9g) 诃子(6g)

[用法]上为末,以蜜同姜汁为丸,噙化(现代用法:共研末为丸,每服9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主治]肝火犯肺咳血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本方证系肝火犯肺,灼伤肺络所致。肺为清虚之脏,木火刑金,肺津受灼为痰,清肃之令失司,则咳嗽痰稠、咯吐不爽;肝火灼肺,损伤肺络,血渗上溢,故见痰中带血;肝火内炽,故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火热炽盛之征。是证病位虽在肺,但病本则在肝。按治病求本的原则,治当清肝泻火,使火清气降,肺金自宁。方中青黛咸寒,入肝、肺二经,清肝泻火,凉血止血;山栀子苦寒,入心、肝、肺经,清热凉血,泻火除烦,炒黑可入血分而止血,两药合用,澄本清源,共为君药。火热灼津成痰,痰不清则咳不止,咳不止则血难宁,故用瓜蒌仁甘寒入肺、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海粉(现多用海浮石)清肺降火,软坚化痰,共为臣药。诃子苦涩性平入肺与大肠经,清降敛肺,化痰止咳,用以为佐。诸药合用,共奏清肝宁肺之功,使木不刑金,肺复宣降,痰化咳平,其血自止。

本方的配伍特点:寓止血于清热泻火之中,虽不专用止血药,火热得清则血不妄行,为图本之法。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肝火犯肺之咳血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痰带血,胸胁作痛,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火热伤阴者,可酌加沙参、麦冬等以清肺养阴;若咳甚痰多者,可加川贝、天竺黄、枇杷叶等以清肺化痰止咳。本方去诃子、海浮石,加青蒿、丹皮,治疗鼻衄,亦有较好疗效。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咳血属肝火犯肺者。

4.使用注意 因本方属寒凉降泄之剂,故肺肾阴虚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丹溪心法》卷2:“咳血。”

2.方论选录 吴昆《医方考》卷3:“咳嗽痰血者,此方蜜丸噙化。肺者,至清之脏,纤芥不容,有气有火则咳,有痰有血则嗽。咳者有声之名,嗽者有物之义也。青黛、山栀所以降火,瓜蒌、海粉所以行痰,诃子所以敛肺。然而无治血之药者,火去而血自止也。”

[临床报道]

董氏等治疗78例支气管扩张咯血。用咳血方加墨旱莲10g,白茅根10g,阿胶15g(烊化),白及10g,藕节2枚为基本方。水煎服,每日剂,分3次凉服,5天为1疗程。服药期间卧床休息,避免大便用力,勿抽烟,同时忌酒、鱼、虾、大椒等辛辣刺激食品。服用1疗程后,显效52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8.5%。[董振龙,等.咳血方加味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78例。中国中医急症 1998;7(4);190]

小蓟饮子

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组成]生地黄 小蓟 滑石 木通 蒲黄 藕节 淡竹叶 当归 山栀子 甘草各等分 (各9g)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半两(15g),水煎,空心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据病证酌情增减)。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热结下焦血淋尿血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方解]本方证因下焦瘀热,损伤膀胱血络,气化失司所致。热聚膀胱,损伤血络,血随尿出,故尿中带血,其痛者为血淋,若不痛者为尿血;由于瘀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亦为热结之征。治宜凉血止血,利水通淋。方中小蓟甘凉入血分,功擅清热凉血止血,又可利尿通淋,尤宜于尿血、血淋之症,是为君药。生地黄甘苦性寒,凉血止血,养阴清热;蒲黄、藕节助君药凉血止血,并能消瘀,共为臣药。君臣相配,使血止而不留瘀。热在下焦,宜因势利导,故以滑石、竹叶、木通清热利水通淋;栀子清泄三焦火,导热从下而出;当归养血和血,引血归经,尚有防诸药寒凉滞血之功,合而为佐。使以甘草缓急止痛,和中调药。诸药合用,共成凉血止血为主,利水通淋为辅之方。

本方是由导赤散加小蓟、藕节、蒲黄、滑石、栀子、当归而成,由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方变为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之剂。其配伍特点是止血之中寓以化瘀,使血止而不留瘀;清利之中寓以养阴,使利水而不伤正。这是治疗下焦瘀热所致血淋、尿血的有效方剂。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血淋、尿血属实热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尿中带血,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方中甘草应以生甘草为宜,以增强清热泻火之力;若尿道刺痛者,可加琥珀末1.5g吞服,以通淋化瘀止痛;若血淋、尿血日久气阴两伤者,可减木通、滑石等寒滑渗利之晶,酌加太子参、黄芪、阿胶等以补气养阴。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等属下焦瘀热,蓄聚膀胱者。

4.使用注意 方中药物多属寒凉通利之品,只宜于实热证。若血淋、尿血日久兼寒或阴虚火动或气虚不摄者,均不宜使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玉机微义》卷28引《济生方》:“下焦热结,尿血成淋。”

2.方论选录 吴昆《医方考》卷3:“下焦结热血淋者,此方主之。下焦之病,责于湿热。经曰:病在下者,引而竭之。故用生地、栀子凉而导之,以竭其热;用滑石、通草、竹叶淡而渗之,以竭其湿;用小蓟、藕节、蒲黄消而逐之,以去其瘀血;当归养血于阴,甘草调气于阳。古人治下焦瘀热之病,必用渗药开其溺窍者,围师必缺之义也。”

[临床报道]

王氏以小蓟饮子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水煎早晚服,每日剂,6日为1个疗程,治疗 38例过敏性紫癜。服药期间停用一切可致敏的药物。结果:治愈36例(症状全部消失,阳性体征转阴,为防止复发,治愈者均再服药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好转2例(症状部分消失,体表仍有部分紫癜)。[王东,等.小蓟饮子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38例报告。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12(3):254]

槐花散

普济本事方》

[组成]槐花炒(12g) 柏叶杵,焙(12g) 荆芥穗(6g) 枳壳麸炒(6g)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用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服(现代用法:为细末,每服6g,开水或米汤调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清肠止血,疏风行气。

[主治]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红苔黄脉数。

[方解]本方所治肠风、脏毒皆因风热或湿热邪毒,壅遏肠道血分,损伤脉络,血渗外溢所致。“肠风者,下血新鲜,直出四射,皆由便前而来……脏毒者,下血瘀晦,无论便前便后皆然”(《成方便读》)。治宜清肠凉血为主,兼以疏风行气。方中槐花苦微寒,善清大肠湿热,凉血止血,为君药。侧柏叶味苦微寒,清热止血,可增强君药凉血止血之力,为臣药。荆芥穗辛散疏风,微温不燥,炒用入血分而止血;盖大肠气机被风热湿毒所遏,故用枳壳行气宽肠,以达“气调则血调”之目的,共为佐药。诸药合用,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清肠疏风,俟风热、湿热邪毒得清,则便血自止。本方具有寓行气于止血之中,寄疏风于清肠之内,相反相成的配伍特点。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肠风、脏毒下血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便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便血较多,荆芥可改用荆芥炭,并加入黄芩炭地榆炭棕榈炭等,以加强止血之功;若大肠热甚,可加入黄连黄芩等以清肠泄热;若脏毒下血紫暗,可加入苍术、茯苓等以祛湿毒;便血日久血虚,可加入熟地、当归等以养血和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痔疮、结肠炎或其他大便下血属风热或湿热邪毒,壅遏肠道,损伤脉络者。肠癌便血亦可应用。

4.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寒凉,故只可暂用,不宜久服。便血日久属气虚或阴虚者,以及脾胃素虚者均不宜使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普济本事方》卷5:“治肠风脏毒,槐花散。”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槐花禀天地至阴之性,疏肝泻热,能凉大肠;侧柏叶生而向西,禀金兑之气,苦寒芳香,能入血分,养阴燥湿,最凉血分热;荆芥散瘀搜风;枳壳宽肠利气。四味所入之处,俱可相及,宜乎肠风、脏毒等病,皆可治耳。”

[临床报道]

高氏以本方为主治疗肛门下鲜血360例,其中便前下鲜血56例,便后下鲜血274例,便时带鲜血30例。每日剂,3天为1疗程。服药期间,忌辛辣煎炸、肥甘厚腻之品。结果:显效102例,有效25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9.4%。[高峰,等.槐花散加味治疗肛门下鲜血360例。福建中医药 1997;28(6):29]

黄土汤

《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各9g) 灶心黄土半斤(30g)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现代用法:先将灶心土水煎过滤取汤,再煎余药,阿胶烊化冲服)。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大便下血,先便后血,以及吐血、衄血、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方解]本方证因脾阳不足,统摄无权所致。脾主统血,脾阳不足失去统摄之权,则血从上溢而为吐血、衄血;血从下走则为便血、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皆为中焦虚寒,阴血不足之象。治宜温阳止血为主,兼以健脾养血。方中灶心黄土(即伏龙肝),辛温而涩,温中止血,用以为君。白术、附子温阳健脾,助君药以复脾土统血之权,共为臣药。然辛温之术、附易耗血动血,且出血者,阴血每亦亏耗,故以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与苦寒之黄芩合用,又能制约术、附过于温燥之性;而生地、阿胶得术、附则滋而不腻,避免了呆滞碍脾之弊,均为佐药。甘草调药和中为使。诸药合用,共呈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刚柔相济的配伍特点。此方为温中健脾,养血止血之良剂,故吴瑭称本方为“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温病条辨》)。

黄土汤与归脾汤两方均可用治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黄土汤中以灶心黄土合炮附子、白术为主,配伍生地、阿胶、黄芩以温阳健脾而摄血,滋阴养血而止血,适用于脾阳不足,统摄无权之出血证;归脾汤重用黄芪、龙眼肉,配伍人参、白术、当归、茯神酸枣仁、远志补气健脾,养心安神,适用于脾气不足,气不摄血之出血证。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所致的便血或崩漏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出血多者,酌加三七、白及等以止血;若气虚甚者,可加人参以益气摄血;胃纳较差者,阿胶可改为阿胶珠,以减其滋腻之性。脾胃虚寒较甚者,可加炮姜炭以温中止血。方中灶心黄土缺时,可以赤石脂代之。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消化道出血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脾阳不足者。

4.使用注意 凡热迫血妄行所致出血者忌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者,黄土汤主之。”

2.方论选录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卷下:“下血先便后血者,由脾虚气寒,失其统御之权,而血为之不守也。脾去肛门远,故曰远血。黄土温燥入脾,合白术、附子以复健行之气,阿胶、生地黄、甘草,以益脱竭之血;而又虑辛温之品,转为血病之厉,故又以黄芩之苦寒,防其太过,所谓有制之师也。”

[临床报道]

孙氏以本方(灶心黄土用赤石脂代)加味治疗崩漏36例。水煎,每日剂。一般在行经期4~6剂,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非行经期可根据病情配合服用中成药以巩固疗效。效果:显效21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94.4%。[孔文清,等。黄土汤加味治疗崩漏36例。江苏中医 2001;22(7)27]

活血药和方也称活血化瘀药物和活血化瘀方剂。适用于血瘀证;止血药和方适用于各种出证

黄土汤

【成份】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各9g],灶心黄土半斤[30g]。

【主治】 阳虚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及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


四生丸

【成份】 生荷叶9g,生艾叶9g,生柏叶12g,生地黄15g各等分。

【主治】 血热妄行。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


咳血方

【成份】 青黛水飞6g,瓜蒌仁去油9g,海粉9g,山栀子炒黑9g,诃子6g。

【主治】 肝火犯肺之咳血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十灰散

【成份】 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栀子、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等分。

【主治】 血热妄行之呕血、咯血等。


小蓟饮子

【成份】 生地黄24克、小蓟15克、滑石15克、木通6克、淡竹叶6克、炒蒲黄9克、藕节9克、当归6克、栀子9克、炙甘草6克。

【主治】 下焦热结。症见血淋尿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失笑散

【成份】 五灵脂、炒蒲黄各等分。

【主治】 血瘀内阻所致之月经不调,小腹急痛,以及产后恶露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