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内科治疗
肿瘤的内科治疗(medical therapy of tumor),用药物、内分泌和生物反应调节剂(免疫治疗)治疗肿瘤的方法。
现代肿瘤化学治疗的发展从1940年开始,当时应用氮芥治疗恶性淋巴瘤取得一定疗效,不久抗叶酸及抗嘌呤制剂治疗白血病获得成功,肿瘤化疗受到广泛重视;50年代末期根据一定设想合成了环磷酰胺及 5-氟尿嘧啶并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使肿瘤化疗得到发展;70年代末出现了抗瘤谱广、对乏氧细胞也有效的阿霉素及顺铂,肿瘤内科治疗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更为重要,与手术、放射线并列为解决肿瘤问题不可缺的手段。进入80年代,多数学者承认肿瘤内科治疗已在由姑息治疗到根治过度,临床常用有效药物已有50余种,使近20种肿瘤得到治愈的机会。从而,使恶性肿瘤的治愈率在近半个世纪内由1/3提高到1/2。随着生物工程的发展,很多基因重组的、高纯度细胞因子进入实验和临床,开辟了肿瘤治疗的新途径,也进一步促进了肿瘤内科学的发展。中国传统医学向来重视扶正祛邪,应用扶正中药调理病人的免疫功能、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提高肿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都已证明不但可以减轻病人的近期症状和其他治疗的副作用,而且能提高病人的远期治愈率。
抗肿瘤药物来源有两种:一是民间经验,一是大量筛选。据统计全世界已有60万种以上的各类化合物通过动物移植性肿瘤筛选,进入临床有百余种。随着经验的积累,筛选方法也不断改进,世界卫生组织(WHO)多次组织各国专家讨论实验模型及方法的标准化。随着技术的发展,裸鼠异种移植、人体肿瘤集落形成试验、常见人体肿瘤细胞系体外筛选等方法也都受到重视,为进一步预报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临床试验在世界范围内已规范化,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国都规定新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分为四期:Ⅰ期,主要目的是观察药物对人的毒性,寻找人的合适剂量和给药方法,以及药物在人体的代谢等;Ⅱ期,在合适的剂量下观察药物的抗瘤谱。为了找出药物对哪种肿瘤有效,一般主张广谱试用,既试用于对药物较敏感的白血病、淋巴瘤等,也要试用于不敏感的食管癌、结肠癌等;Ⅲ期,与常用药物比较;Ⅳ期,确定药物在常规综合治疗中的地位。为了尽快取得成果,除Ⅰ期外,大都是在统一规划下通过多中心协作研究实现的。
现有抗肿瘤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来源,大致分为五大类:①烷化剂直接用于DNA,破坏DNA的复制和转录。②抗代谢药作用于DNA合成的前体,阻断DNA的合成。③抗生素,有的为烷化剂,如丝裂霉素,有的为DNA填入剂,如阿霉素,但也有的作用于mRNA,如放线菌素D。④植物药,有很多是作用于细胞分裂中期纺锤体的微管蛋白,如鬼臼乙叉苷、长春碱等。⑤激素类及抗激素,主要通过改变肿瘤发生的内环境及竞争激素受体而起作用。
内分泌治疗已有半个世纪历史。对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晚期女性乳腺癌患者,应用抗雌激素药物如三苯氧胺或雄激素如睾酮都可收到良好疗效。三苯氧胺目前已用作术后辅助治疗,可使治愈率提高25%左右。对ER阴性、绝经 5年以上的晚期女性乳腺癌患者和男性乳腺癌及前列腺癌患者,则可应用雌激素如乙烯雌酚治疗。男性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去势手术(双侧睾丸切除)也可收到比较持久的治疗效果。对尚未绝经的晚期女性乳腺癌,特别是ER阳性的患者,去势(双侧卵巢切除或照射)治疗,可以迅速显效。对去势治疗有效的病人,若有复发尚可作双侧肾上腺切队术或脑下垂体切除术,但这两种手术已被选择性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药物如氨苯哌酮所取代。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恶性淋巴瘤及各种肿瘤颅内转移引起的脑水肿都有良好效果。其他如晚期甲状腺癌患者服用甲状腺素治疗,晚期肾癌应用黄体激素治疗,前列腺癌应用抗雄激素治疗也都有一定疗效。
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发展异常迅速,目前应用临床的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左旋咪唑、植物及动物多糖、溶血性链球菌制剂(OK-432)、胸腺素、干扰素及其诱导剂肿瘤坏死因素、白细胞介素以及相应发展的 LAK(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疗法、肿瘤周围浸润淋巴细胞疗法(TIL)等。
这些方法在某些难治的肿瘤如毛细胞白血病、恶性黑素瘤、肾癌、癌性胸腹水及结肠癌的辅助治疗中有相当作用。而集落刺激因子则可以促进粒细胞及免疫细胞的迅速恢复从而避免并发症并提高化学疗法的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