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石蚕
草石蚕 Cǎo Shí Cán | |
---|---|
别名 | 石蚕、石奇蛇、石祁蛇、白伸筋、石伸筋、白毛岩蚕、岩蚕、老鼠尾、土知母、墙蛇、石蚯蚓、飞线蜈蚣、上核树、骨蛇药、马骝尾、筋碎补、白毛蛇、白毛骨碎补、石岩蚕、白花石蚕、毛石蚕、地蚕、甘露子、滴露、甘露儿、土蛹、宝塔菜、蜗儿菜、土虫草、地牯牛草、地纽、土蚰、土人参、土蕊子、毛菜、风子草、螺丝菜 |
功效作用 | 治风热感冒,虚劳咳嗽,小儿疳积。 |
英文名 | Rhizome of Bear's-foot Fern |
始载于 | 《本草纲目拾遗》 |
毒性 | 有毒(一说无毒) |
归经 | 肺经、脾经、肝经 |
药性 | 凉 |
药味 | 甘、淡 |
草石蚕,多年生草本,高13~23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白棕色狭鳞片。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的作用
植物[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名称 : 草石蚕
学名 : Stachys sieboldii分布 : 原产于东亚、中国大陆,台湾由中国大陆引进栽培已有15年以上的时间。
分类 : 唇形科
型态 : 株高15~25公分,茎方形,全株密生细毛,叶对生,长卵形,先端钝,锯齿缘,春至夏季开花,花冠淡紫色,地下块茎具短节状,白色,形似蚕体,质脆。
用途 : 常做观赏植物,因形似蚕宝宝,颇为奇特,1996~2000年间,坊间伪称是新鲜的「冬虫夏草」而声名大噪,价钱高昂,许多人受骗仍不知情,但经推广之後,目前已成为新兴蔬菜。
花期 : 12~1月盛产
管理 : 性喜温暖,忌高温潮湿,生育适温15~25度
施肥 : 栽培土质以肥沃之砂质土壤为佳,排水需良好,滞水不退易腐烂
繁殖 : 可用扦插法或块茎繁殖
异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石蚕(《本草图经》),石奇蛇(《生草药性备要》),石祁蛇(《岭南采药录》),白伸筋、石伸筋(《江西民间草药》),白毛岩蚕、岩蚕(《浙江民间草药》),老鼠尾(《泉州本草》),土知母、墙蛇、石蚯蚓、飞线蜈蚣(《闽东本草》),上核树、骨蛇药、马骝尾、筋碎补(《广西药植名录》),白毛蛇(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白毛骨碎补(《福建中草药》),石岩蚕、白花石蚕、毛石蚕(《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中草药[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药名】草石蚕
【别名】甘露子、滴露、地蚕、甘露儿、土蚰、宝塔菜、蜗儿菜、土虫草、土
【汉语拼音】cao shi can
【英文名】Rhizome of Bear's-foot Fern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achys siebolidii Miq.
【归经】归肺;肝;脾经
【考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科属分类】骨碎补科
【拉丁文名】Rhizoma Stachydis Siebolidd
【生态环境】生于水边或湿地。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收。挖取块茎,洗净,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浙江、四川、云南等地。
【动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其上密集须根及在顶端有患球状肥大块茎的横走小根状茎;茎高30-120m,在棱及节上有硬毛。叶对生;叶柄长1-3cm;叶片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3-12cm,宽1.5-6cm,先端微锐尖或渐尖,基部平截至浅心形,边缘有规则的圆齿状锯齿,两面被贴生短硬毛;轮伞花序通常6花,多数远离排列成长5-15cm,顶生假穗状花序;小荀片条形,具微柔毛;花萼狭钟状,连齿长约9mm,外被具腺柔毛,10脉,齿5,三角形,具刺尖头;花冠粉红色至紫红色,长约1.2cm,筒内具毛环,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小坚果卵球形,黑褐色,具小瘤;花期7-8月,果期9月。
【功效分类】祛风药;清热解毒药
【性味】味甘;性平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草石蚕的块茎及全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全草15-30g,根30-60g;或浸酒;或焙干研末。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
【出处】《中华本草》
食疗价值[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唇形科草本植物草石蚕的块茎。又称地蚕、甘露子、甘露儿、土蛹、宝塔菜、土虫草。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四川、浙江等地,野生或栽培。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养阴润肺。
[参考]含水苏碱、水苏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葫芦巴碱等成分。
[用途]用于肺阴不足,干咳痰少,或虚劳咳嗽。
[用法]煎汤,蒸食或煮食等。
[附方]
地蚕猪肺汤:猪肺1具,洗净切块,草石蚕120g,加水一同炖熟,略加猪脂、食盐调味服食。
本方用猪肺直补肺脏,增强了草石蚕的功效。用于肺虚咳嗽,咽喉干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