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性巩膜炎

来自医学百科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疏螺旋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可以侵犯人体多系统器官,主要累及皮肤神经系统关节心脏及眼组织。本病对眼部影响很大。

莱姆病性巩膜炎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莱姆病是最近认识的,是由伯疏螺旋体致病的以蜱为媒介的传染性疾病。1982年Burgdorfer及其同事从达明硬蜱中分离出一种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其血清学特点与莱姆病人密切相关,出现于病人各种标本中,从而确定了莱姆病的最终病因。

伯氏疏螺旋体有3~10个稀疏而不规则的螺旋,呈波浪式。革兰染色阴性,常用镀银染色法。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的病原体。莱姆病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播媒介主要是某些硬蜱,主要储存宿主野鼠类和驯养哺乳动物。蜱体内很容易找到伯疏螺旋体,人体内寻找却很困难,部分原因是后者的组织及体液内病原体相对较少之故。伯疏螺旋体的可能致病过程是以蜱为媒介,通过叮咬人的皮肤感染母婴传播极其罕见。

莱姆病多发生在户外工作者或旅行者,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并可累及心脏神经关节等多系统。常可复发,晚期伴随有器官的严重功能损伤。我国已有十多个省和自治区证实有莱姆病存在。

(二)发病机制

经过3~32天的潜伏期后,伯疏螺旋体向外移动至皮肤,形成慢性游走性红斑(erythema chronicum migrans,ECM),以后蔓延至淋巴(局部淋巴结病),或进入血液中播散至身体各脏器内(中枢神经系统、关节、心、肝、脾及眼球),或其他部位如皮肤等。虽然莱姆病晚期极难找到伯疏螺旋体,但在莱姆病的过程中,肝脏内存在的伯疏螺旋体可能持续起致病作用。

莱姆病的发生与特异性免疫异常有关。除了与伯疏螺旋体特异分离株的致病性有关的诸因素外,免疫遗传学的组成在决定感染者是否有能力清除自身伯疏螺旋体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莱姆病性巩膜炎的症状

症状

临床特征 为方便起见,将莱姆病分为3个临床时期,但各期可相互重叠,且多数病例并不完全具备3期的临床表现

(1)一期:被蜱叮咬后1个月内出现伴有临床表现的、特征性的皮肤ECM,故而莱姆病又名慢性游走性红斑。早期其他的表现具有典型的间歇性或可变性,对莱姆病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以红色斑疹丘疹始于携带伯疏螺旋体的蜱叮咬处,持续较长时间。当充血区扩大至1.5cm左右时,部分中间区带清晰可见。病变外缘呈红色,中心部偶呈红色且质地坚硬,甚至形成疱疹坏死

(2)二期:开始叮咬后的数周~数月,特征性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脑膜炎面瘫周围神经根炎)和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房颤、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眼部表现 可出现于莱姆病的各期,但常见于后2期。包括动眼神经展神经面神经麻痹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炎视盘水肿视神经周围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出血渗出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

巩膜炎巩膜外层炎可能与伯疏螺旋体直接侵犯或其代谢产物的免疫反应有关。可以表现为复发性弥漫性前巩膜炎、视盘水肿及黄斑囊样水肿等。巩膜外层炎在莱姆病的其他眼部疾病如泡性结膜炎基质性角膜炎后发生,可能提示莱姆病未经治疗的复发感染

(3)三期:叮咬2年后出现的特征性表现为关节炎,神经系统表现(神经精神病、脊髓炎疲劳综合征精神障碍痴呆共济失调等)。

【诊断】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莱姆病的诊断依赖病史、临床特征,培养出伯疏螺旋体即可确诊。除由皮肤取活检标本外,极少获得成功。在巩膜或表层巩膜组织切片未发现伯疏螺旋体,关于莱姆病性巩膜炎或巩膜外层炎诊断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①病人曾有蜱叮咬史或皮肤游走性红斑或曾在蜱流行区居住过。

②可伴有伯疏螺旋体抗体血清学试验阳性。

③眼部巩膜炎或巩膜外层炎合并有神经、皮肤、心脏和关节的异常;必要时行血液或眼内液或脑脊液等培养找到伯疏螺旋体。

抗生素治疗有效。

⑤除外其他原因造成的眼病如葡萄膜炎

莱姆病性巩膜炎的诊断

莱姆病性巩膜炎的检查化验

1、血清学检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最普遍用于莱姆病诊断的血清学试验,可以测量血清中与伯疏螺旋体反应的IgMIgG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以下简称ELISA) :是酶免疫测定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 ( 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 ) 表面,使酶标记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分洗除。常用的 ELISA 法有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法,前者用于检测大分子抗原,后者用于测定特异抗体

在早期常呈阴性,感染3~4周后特异性抗伯疏螺旋体(BB)抗体的IgM首先出现,6~8周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感染后2个月出现特异性IgG,并在活动期持续升高,可终生不降。经过有效地长期治疗后,IgG有所下降,但仍高于非感染者。

莱姆病血清学检查发现抗体在抗生素治疗后或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时反应性下降,当ELISA或IFA滴定度在1∶256时,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莱姆病性巩膜炎巩膜外层炎。该检查有相当部分为假阳性结果,主要因为与其他螺旋体有交叉如梅毒螺旋体等。

另外,间接免疫荧光素标记抗体试验(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IFA)也是最普遍用于莱姆病诊断的血清学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二者均是测量血清中与伯疏螺旋体反应的IgM、IgG。

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以及视网膜功能性检查如视网膜电图(ERG)、视觉诱发电位(VEP)等可以确定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明确其病变程度。

3、免疫斑(Western blot)检查由于伯氏疏螺旋体在感染部位很难生长,组织培养多阴性。能有效地鉴别各种假阳性如梅毒落基山斑点热自身免疫性疾病葡萄膜炎和其他神经系统异常。

莱姆病性巩膜炎的鉴别诊断

梅毒莱姆病所引起的巩膜炎巩膜外层炎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的鉴别尤其重要。

此种炎症可发生于出生后至25岁的先天性梅毒患者,是由对梅毒螺旋体产生的免疫应答所致,患者表现为明显的眼部疼痛畏光,弥漫性角膜混浊视力严重下降,常伴有角膜新生血管,由于角膜混浊,前葡萄膜炎体征有时难以观察到。

梅毒性角膜炎与莱姆病性角膜炎的最主要区别特征在于梅毒性角膜炎早期有大量的新生血管形成,而且莱姆病患者不会出现VDRL阳性的实验结果。

ECM是莱姆病独特的早期病损。典型的ECM出现时,几乎无其他病变能与之混淆。但有些病例并未发现有ECM出现,而另一些患者ECM外观并非完全具备特征性。早期流感样症状有可能被误诊,尤其是无ECM,未被查到或此红斑不是最早出现的体征时。剧烈头痛颈项强直可能为无菌脑膜炎腹部病变综合征、全身触痛性淋巴结病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继发性病损为多形性红斑,但水疱黏膜病变及手掌与足底受累不是莱姆病的特征性表现。面颊部皮疹提示可能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还可能为荨麻疹样皮疹、血清病等。

晚期莱姆病酷似其他免疫介导疾病。儿童莱姆病性巩膜炎关节炎者,其表现与无关节形态改变的青少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无异,惟一不同的是前者不发生前葡萄膜炎。与风湿热一样,莱姆病可伴有咽痛,继之发生游走性多关节炎及心脏炎,但无心脏瓣膜受累的证据,也无先前链球菌感染史。局部面肌麻痹酷似其他原因所致的Bell麻痹。

莱姆病性巩膜炎的并发症

眼部并发症包括葡萄膜炎结膜炎睑腺炎眼内炎角膜炎巩膜炎巩膜外层炎。角膜炎表现为基质混浊,角膜面白斑或边缘性溃疡

莱姆病性巩膜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预防

消灭传染媒介——蜱,同时避免进入疫区

(二)预后

早期治疗,防止并发症

莱姆病性巩膜炎的西医治疗

治疗莱姆病性巩膜炎巩膜外层炎的主要目的是根除致病的伯疏螺旋体。与其他螺旋体病一样,早期莱姆病对抗生素疗效最佳。由于难以确定病原体是否被消灭,在治疗很长时间内,一些症状仍持续存在。抗生素治疗何时停止,尚难定论。

莱姆病血清抗体测定阳性,无特殊症状,可口服多西环素100mg,2次/d,4~6周或口服四环素500mg,4次/d,4~6周。儿童阿莫西林125~250mg,3次/d口服,或青霉素V钾片50mg/kg,分4次口服,或链霉素40mg/kg分4次口服,每种治疗3~4周。

此处提出的治疗方案是指导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无疑会有更精确、更有效的改进。

一期莱姆病:

成人可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500mg,3次/d,多西环素(doxycycline)100mg,2次/d或或红霉素250mg,4次/d,共10~21天,儿童酌减。

二、三期莱姆病,青霉素2400万U/d,分4次静脉注射,或头孢曲松2.0g,2次/d静脉注射,共21天。

儿童治疗用头孢曲松100m/kg,2次/d,静脉注射,共21天或青霉素25万U/kg,4次/d静脉注射。

糖皮质激素不宜全身应用,因其可加重螺旋体感染。但可以在严密监控下,局部应用,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出现。需缓慢减量。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