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橘果

来自医学百科
越橘果
Yuè Jú Guǒ
越橘果
别名  
功效作用 止泻痢。主痢疾肠炎
英文名  
始载于 吉林中草药
毒性 有毒
归经  
药性
药味

【越橘果的功效介绍】: 越橘果 (《吉林中草药》)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越的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详越橘叶条。

【药理作用】参见越橘叶条。

【功用主治-越橘果的功效】《吉林中草药》:止痛。 治痢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

【选方】治肠炎痢疾:越橘果二钱,水煎服。 (《新疆中草药手册》)  

越橘果.版本二[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出处】出自《吉林中草药》

【拼音名】Yuè Jú Guǒ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越橘的成熟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accinium vitis-idaea L.[V.jesoenseMiq.;V.Vitisidaea L.Var.Genuinum Herde」

采收和储藏:9-10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常绿矮小灌木。地下部分有细长匍匐的根茎,地上部分植株高10-30cm,茎纤细,直立或下部平卧,枝及幼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短,被微毛;叶片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长0.7-2cm,宽0.4-0.8cm,先端圆,有凸尖或微凹缺,基部宽楔形,边缘反卷,有浅波状小钝齿,表面无毛或沿中脉被微毛,背面具腺点状伏生短毛。短总状花序,生于去年生枝顶,长1-1.5cm,稍下垂,有2-8朵花;序轴纤细,有微毛;苞片红色,宽卵形;小苞片2,卵形;萼筒短钟状无毛,萼片4,宽三角形;花冠白色或淡红色,钟状,4裂,裂片三角状卵形,直立;雄蕊8,花丝很短,有微毛,药室背部无距,药管与药室近等长;花柱丝状,稍超出花冠。浆果近球形,熟时紫红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900-3200m的落叶松林下、白桦林下、高山草原。

资源分布:分布于新疆、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

【药理作用】干燥全草的5%提取液对雄蛙有抗性激素作用,此作用并非由于鞣质所致。叶的浸剂或煎剂可作利尿剂(治肾结石),并可用于风湿痛风,果可用于维生素缺乏症。

性味】酸;甘;性平;有毒

【功能主治】止泻痢。主痢疾;肠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附方】治肠炎,痢疾: 越橘果二钱,水煎服。 (《新疆中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吉林中草药》:止痛。治痢疾。

【摘录】《中华本草》  

越橘-植物形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越橘,又名:温普(《盛京通志》),红豆、牙疙瘩。

常绿矮小灌木,高10~12厘米。茎直立,小枝细,灰褐色。单叶互生,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2厘米,宽6~10毫米,先端圆钝,基部楔形,全缘或近全缘,叶缘有细毛,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有腺点;叶柄长0.5~3毫米,有白毛短总状花序,生花数朵;萼短钟状,4裂;花冠钟形,长4~6毫米,白色或带粉红色,裂片4,广卵形;雄蕊8,花丝有毛;花柱丝状,超出于花冠外。浆果近球形,熟时橘红色,径5~7毫米。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于高山针叶林下或灌木丛中。分布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