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兜竻蔃

来自医学百科
露兜竻蔃
Lù Dōu Lè Qiánɡ
别名 勒角蔃、露兜根、茄骨、露兜勒根、猪锯、老锯头
功效作用 感冒温热肝炎肾炎尿路感染跌打损伤
英文名 root of Thatch Screwpine
始载于 本草求原
毒性  
归经 肺经肝经
药性
药味

中药大辞典》:露兜竻蔃

【出处】 《本草求原》

【拼音名】 Lù Dōu Lè Qiánɡ

【别名】 勒角蔃(《岭南草药志》),露兜根(《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来源】 为露兜树科植物露兜树根头。全年可采。切片,晒干。

化学成份】 根含酚类、氨基酸、糖类。

【性味】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凉。"

【功效与作用】 治感冒温热肝炎肾炎尿路感染跌打损伤

①《本草求原》:"治夹色伤寒,日久舌底已黑。"

②《岭南采药录》:"治眼热痛。"

③《陆川本草》:"治跌打断筋。"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发汗解热利水化湿。治感冒发热,肾炎水肿,尿路感染,肝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露兜竻蔃

【出处】 出自《本草求原》。

【拼音名】 Lù Dōu Lè Qiánɡ

【英文名】 root of Thatch Screwpine

【别名】 勒角蔃、茄骨、露兜勒根、猪锯、老锯头

【来源】 药材基源:为露兜树科植物露兜树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danus tectorius Soland.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露兜树,常绿分枝灌木或小乔木,常具气生根。叶簇生于枝顶,革质,带状,长约1.5m,宽3-5cm,顶端渐狭成一长尾尖,边缘和背面中脉上有锐刺。雄花序由数个穗状花序组成,穗状花序无总花梗;佛焰苞长披针形,近白色,长12-26cm,宽1.5-4cm,先端尾尖;雄花芳香,雄蕊常为10余枚,多可达25枚,着生于长达9mm的花丝束上,呈总状排列;雌花序头门面,单生于枝顶,圆球形;佛焰苞多数,乳白色,长15-30cm,宽1.4-2.5cm,边缘具疏密相间的细锯齿;心皮5-12枚合为1束,中下部联合,上部分离,5-12室,每室有1粒胚珠。聚花果大,向下悬垂,由40-80个核果束组成,幼果绿色,成熟时橘红色。花期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喜生于村旁、路边、山谷、溪边及滨海地区。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荫蔽。一般土壤均可栽培,但宜先肥沃、疏松、潮湿的壤土或砂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用分株繁殖法。春季,剪下基部矮小萌蘖分株,按行株距1.2m×0.8m开穴定植,淋水保苗。

田间管理,每年中耕除草3-4次,结合中耕除草,施肥2-4次。

【化学成份】 根茎大黄素甲醚(physcion),中国藓醇(cirsilineol),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三十烷醇-1(triacontanol-1),菜油甾醇(campesterol),胡萝卜甾醇(daucosterol),以及胡萝卜甾醇,豆甾醇葡萄糖甙和菜油甾醇葡萄糖甙的混合物。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豆甾-4-烯-3-酮-(β-sitostenone)及豆甾-4-烯-3,6-二酮(stigmast-4-en-3,6-dione)等。

【性味】 味淡、辛;性凉

归经】 肺;肝经

【功效与作用】 发汗解表;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主感冒;高热;肝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小便淋痛;眼结膜炎;风湿痹痛;疝气;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烧存性研末。

【注意】 孕妇禁服。

【各家论述】 1.《本草求原》:治夹色伤寒,日久舌底已黑。

2.《岭南采药录》:治眼热痛。

3.《陆川本草》:洽跌打断筋。

4.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发汗解热,利水化湿。治感冒发热,肾炎水肿,尿路感染,肝炎。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