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骨丹

来自医学百科
驳骨丹
Bó Gǔ Dān
别名 小驳骨、细叶驳骨兰、臭黄藤、接骨草、四季花、小还魂、百节芒、小叶金不换、小接骨草、驳骨消、驳骨草、骨碎草、大力王、长生木、细骨风、尖尾峰、接骨筒、白及草
功效作用 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骨痛
英文名 Common Gendarussa Herb
始载于 生草药性备要
毒性  
归经 肺经肝经肾经
药性
药味

驳骨丹

【别名】小驳骨、细叶驳骨兰、臭黄藤

【来源】为爵床科裹篱樵属植物裹篱樵Gendarussa vulgaris Nees [Justicia gendarussa L. F.]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归经】辛,微酸、平。

【功能主治】续筋接骨消肿止痛。用于骨折,扭挫伤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药理作用】根煎剂或醇提取物(1-2g/kg)可使大鼠体温升高;剂量过大(10-20g/kg)则使体温降低,剧烈泻下,终致死亡。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名称: 驳骨丹 类别: 灌木

别名: 接骨草、尖尾峰 科名: 爵床科 裹篱樵属

拉丁名: Grendarussa valgaris

适应地区: 我国华东、中南、西南各省区。

生长习性: 喜阳光充足,肥沃、排水良好处开花最为繁茂。较耐寒,抗干旱能力强,对土质要求不严,耐粗放管理。

繁殖培育: 喜欢阴凉潮湿的环境用播种、扦插或分株繁殖。

形态特征: 常绿小灌木,高达1.5m。茎直立,多分枝,小枝有四稜线,茎节膨大,略带紫色,无毛。叶对生,具短柄,披针形,长4~14cm,宽1~2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青绿色,下面黄绿色,光亮。初夏开花,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内,长4~10cm,有时分枝,花簇生,下部花束常疏离;内外两对苞片都小而窄;花冠二唇形,白色或粉红色,有紫斑雄蕊2个。蒴果棒状,无毛。

名称考证:驳骨丹 (《生草药性备要》) ,接骨草、四季花(《群芳谱》)、小还魂(《岭南采药录》)、百节芒(《广州植物志》)、小叶金不换、小驳骨、小接骨草(《南宁市药物志》)、驳骨消、驳骨草、骨碎草、大力王、长生木(《广西药植名录》)、细骨风(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爵床科植物

【药用部位】裹篱樵的茎叶

【性味归经】辛,温。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温。”②《本草求原》:“辛,平。”③《陆川本草》:“辛苦,微温。”入肝、脾、肾经。

【功效主治】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骨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研末。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资源分布】分布广东、台湾、广西等地。

【古籍考证】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化学成分】含生物碱裹篱樵碱(Justicin)和挥发油。预试叶含黄酮甙、有机酸、糖类及氨基酸;又谓全株含生物碱。

【相关选方】①治骨折,无名肿毒:小驳骨鲜草捣烂或干草研末,用酒、醋调敷患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跌打扭伤,风湿性关节炎:小驳骨五钱至一两(鲜者一至二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原生形态】裹篱樵灌木,全体无毛,高可达1.5米。叶互生,有短柄,披针形,长4~14厘米,宽1~2厘米,全缘,先端渐尖。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脓内,长4~10厘米,往往成圆锥状;花下苞片狭小,短于萼,常脱落;萼5齿裂,线形,长约3毫米;花冠唇形,白色或粉红色,有紫斑,长约1.2厘米;雄蕊2,着生于花冠喉部,突出,药室高低不等,其中一室的基部延长;子房上位,花柱线形,短2裂。蒴果棒状,长约1.2厘米,无毛。花期初夏。生于山地阴湿处、沟谷间。常栽培作绿篱。

【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多分枝,小枝有四棱线,节处膨大,嫩枝绿色。叶多皱缩,完整叶片狭披针形或披针状线形,长4-14cm,宽1-2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青绿色,下面黄绿色,光亮;中脉粗大,与侧脉均呈深紫色,或有时侧脉半透明。气微,味淡。

【参考出处】《生草药性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