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蛇
蝮蛇 Fù Shé | |
---|---|
别名 | 土球子、土谷蛇、土布袋、土狗子蛇、草上飞、七寸子、土公蛇、土虺、灶土蛇、烂肚腹虺、虺、反鼻、土虺蛇、反鼻蛇、碧飞、方胜板、土锦、灰地匾、狗屙蝮、烂肚蝮、地扁蛇 |
功效作用 | 祛风,攻毒。治麻风,癞疾,皮肤顽痹,瘰疬,痔疾。 |
英文名 | Pallsas Pit Viper |
始载于 | 《名医别录》 |
毒性 | 有毒 |
归经 | 脾经、肝经 |
药性 | 温 |
药味 | 甘 |
简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科学分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爬虫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亚目:蛇亚目Serpentes
科:蝰蛇科Viperidae
亚科:蝮亚科Crotalinae
属:蝮蛇属Agkistrodon
蝮蛇别名:土公蛇,草上飞, 是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的一种小型毒蛇,除食用外,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种原易得,养殖方法不难,是群众致富的一项新型养殖业。
蝮蛇(Agkistrodon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形态特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蝮蛇体长60~70厘米,头略呈三角形。背面灰褐色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形斑,腹面灰白到灰褐色,杂有黑斑。
生活习性[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常栖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或草丛中,弯曲成盘状或波状。捕食鼠、蛙、哳蜴、鸟、 昆虫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动等都受温度的制约,低于10℃时蝮蛇几乎不捕食;5℃以下进入冬眠;20℃~25℃为捕食高峰;30℃以上的钻进蛇洞栖息,一般不捕食。夜间活动频繁,春暖之后陆续出势寻找食物。
繁殖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仔蛇2~3年性成熟,可进行繁殖。 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数蛇类不同,为卵胎生殖。 蝮蛇胚在雌蛇体内发育,生出的仔蛇就能独立生活。这种生殖方式胚胎能受母体保护,所以成活率高,对人工养殖有利,每年~9月为繁殖期,每雌可产仔蛇2~8条。初生仔蛇体长14~19厘米,体重21~32克。新生仔蛇当年脱皮1~2次, 进入冬眠。
开发利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用蝮蛇作原料生产的一些贵重药品能医治多种疑难病症。蝮蛇毒素是生产高效抗血栓药物的原料;蛇干有祛风、镇静、解毒业痛、强壮、下乳等功效。
因此开展蝮蛇的人工养殖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蝮蛇纯干毒粉在国际市场是黄金价的20倍, 在国内每克价超过1000元。
种下分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蝮蛇类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其种下分类问题,颇多争论。这场争论长达60多年久,主要是缺乏足够的根据以说服对方。为此,我们对全国各地的560条螟蛇标本及Maki(193)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鳞片数目、头型、色斑以及分布区域的不同,确定我国镇蛇可分为3个亚种,即中介亚种、短尾亚种及日本亚种。
尖吻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Agkistrodon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1。5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中介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东起内蒙古,西到新疆,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蒙新区及华北区的黄土高原亚区的西部。短尾蝮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南限约在北纬26°附近,属于东洋界华中区及西南区的一部分。但山西、河北、山东及东北三省是这两个亚种的同域分布区。Smith(1943)把蝮蛇分布的南限延伸到北部湾的一个小岛上,这是严重的错误,他所说的这个小岛叫做小龙山Syoryuzan岛,其实就是蛇岛,在辽东半岛南端的西面,并非雷州半岛的西面。
竹叶青[编辑 | 编辑源代码]
(Trimeresures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60-90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此外来有铜头蝮蛇、黑眉蝮蛇等。
秦岭是黄河和长江水系的主要分水岭,从古生代到现在,一直起着我国南北两大部分的分界作用,所以在动物地理的分布上,都认为是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天然障壁,这不仅对鸟兽有效,对蛇
类的分布更为有效。但秦岭东段从伏牛山往东,山势突然低落,与华北平原接壤,分布于秦岭以南的短尾亚种通过这个地区与古北界的中介亚种相遇,形成两个亚种的同域分布区。
明显而有趣的例子是:在陕西,洋县和周至两地相距甚近,但中间隔着秦岭主峰太白山及首阳山,在山南洋县采到的蝮蛇是短尾亚种,在山北周至采到的则是中介亚种,表明秦岭对这两个亚种是起着地理隔离的作用的。
日本亚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我国只分布在台湾省,与日本群岛所产的相同。中介蝮数量特多的地方,已发现有两处,一处在黑龙江西部,靠近蒙古的卓山车站附近,站北共有6个山头,长约3公里,宽一两公里不等,是铁路局的采石场,其中1~3号山头因蝮蛇太多而停止开采。另一处是蛇岛,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过去有人(长谷川秀治,1932)估计岛上有蝮蛇50万条,这显然是夸张了。1957年在岛上考察之后,我们估计大约有5万条蝮蛇。最近辽宁蛇岛考察队在岛上作了数量分布调查,认为现存蝮蛇约有2万条,这和我们当时的估计比较接近,因为该岛在1959年以后曾遭火灾及滥捕,损失的蝮蛇是相当多的。
蝮蛇多生活在平原、丘陵及山区,栖息在石堆、草丛、水沟、坟堆、灌木丛及田野中。短尾蝮的洞穴多在向阳的斜坡上,洞口直径为1.5~4.5厘米,洞深可达1米左右,大多利用蛙、鼠等挖钻的旧洞。蛇岛的中介蝮多栖息在石缝、草丛及树枝上,静止不动,头部仰起向着天空。当小鸟停落在它附近时,即迅速向小鸟袭击。常见一棵小树上有几条蝮蛇。在一株高约两米的栾树上曾见有21条,一棵樱树上见有25条。小鸟稀少时,多潜伏于草丛及石缝中。例如:1957年9月15日,岛上小鸟极少,所捕获的413条蝮蛇中,草丛里捕到的占54.52%,岩石上捕到的占43.61%,树上捕到的只占1.87%。
蝮蛇的药用知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药名】蝮蛇
【别名】虺、土虺蛇、土锦、灰地匾、地扁蛇、土球子
【汉语拼音】fu she
【英文名】Pallsas Pit Viper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gkistrodon halys (Pallas)
【归经】脾;肝经
【功效】祛风;通络;止痛;解毒
【科属分类】蝰科
【拉丁文名】Agkistrodon
【生态环境】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地,活动于稻田、耕作区、草地以及住宅附近。以鱼、蛙、鸟、鼠等为食。
【采收和储藏】春夏间捕捉。捕得后剖腹除去内脏,盘成圆盘形,烘干。亦可鲜用。
【资源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
【动植物形态】蝮蛇,全长60cm左右。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正脊有两行深棕色圆斑,彼此交错排列略并列,背鳞外侧及腹鳞间有1行黑褐色不规则粗点,略呈星状;腹面灰白,密布棕褐色或黑褐色细点。鼻间鳞宽短,排成“∧”形;眶前鳞2,眶后鳞2(3),眶璨来新月形,颞鳞2+4(3);上唇鳞2-1-4(2-1-3、3-1-4)式。背鳞21(23)-21-17(15)行,中段最外行平滑或均具棱;腹鳞137-173,肛鳞完整;尾下鳞29-54对,少数为单行。
【药理作用】毒性:
粗制蛇毒成分复杂,作用亦很复杂。一般认为,蝮蛇毒是以血循毒为主的血循、神经混合毒。被咬伤的病人除局部出现肿胀、疼痛外;由于神经毒,常发生畏寒、目糊、眼睑下垂、颈项牵引感,当然更重要的是引起呼吸困难如双吸气、屏气、点头状或鱼口样呼吸等。呼吸麻痹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动物试验也证明蝮蛇毒具有明显的神经毒的作用。另一方面,蝮蛇毒具有显著的血循毒,单纯的人工呼吸并不能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临床病人也常出现面色苍白、多汗、心率加速、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严重中毒性休克症状。虽然有人认为江苏蝮蛇毒主要也是神经毒(据他们观察呼吸麻痹是主要症状及致死原因),但一般仍认为血循毒是主要的。它能大量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及缓动素(Bradykinin)等,破坏红细胞,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浆及体液大量丧失,血容量不足。更加严重的是对心脏的直接损害,被咬伤的病人心电图有窦性心律不整、异位节律、P波变尖、R彼低电压、传导阻滞、S-T段下降、T波扁平或倒置等变化,联系到实验动物中毒死亡后的尸解情况--心肌出血、心肌纤维浊肿断裂,可以认为蝮蛇毒对心脏的毒性是循环衰竭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休克、溶血及对各脏器的直接损害(如肾等),可发生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咬伤病人常出现酱油色尿以及尿中蛋白、管型、隐血均呈阳性等。防治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竹叶青、龟花蛇毒亦为以血循毒为主的混合毒。一般局部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如能及时正确抢救,死亡率较低。
【功效分类】祛风药
【炮制方法】蝮蛇霜:取蝮蛇煅烧存性,研成粉末。
【性味】味甘;性温;有毒
【药材基源】为蝰科动物蝮蛇除去内脏的全体。
【用法用量】内服:浸酒,每条蝮蛇用60度白酒1000ml浸3个月,每次饮5-10ml,日饮1-2次;或烧存性研成细粉,每次-1.5g,日服2次。外用:适量,油浸、酒渍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出处】《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