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厣草
螺厣草 Luó Yǎn Cǎo | |
---|---|
别名 | 飞龙鳞、石耳垂、石瓜子、瓜子莲、猫龙草、镜面草、蟢儿草、地连钱、抱树莲、抱石莲、山豆丬草、血草、石耳坠、痞子药、瓜子草、金指甲、风不动、金茶匙、石龙、石茶、铁指甲、铺地阴桃、石南瓜、靠背金钱 |
功效作用 | 清肺止咳,凉血解毒。治肺痈,咳血,吐血,衄血,尿血,痈肿,疥癞,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
英文名 | Littleleaf Lemmaphyllum |
始载于 | 《本草纲目拾遗》 |
毒性 | |
归经 | 胃经、肺经、肝经 |
药性 | 凉 |
药味 | 辛 |
【来源】蕨类水龙骨科伏石蕨属植物伏石蕨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Presl,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中药化学成分】伏石蕨全草中含有三萜化合物:α-芒柄花二烯(α-onoceradiene),β-芒柄花二烯(β-onoceradiene),7,14-芒柄花二烯(onocera-7,14-diene),7,13-芒柄花二烯(onocera-7,13-diene),7,14(27)-芒柄花二烯[onocera-7,14(27)-diene],8,14(27)-芒柄花二烯[onocera-8,14(27)-diene],α-水龙骨萜四烯(α-polypodatetraene);还含有甾体化合物:蕨甾酮(pterosterone),蜕皮甾酮(ecdysterone)和伏石蕨甾酮(lemmasterone)。
植物形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伏石蕨多年生附生草本。
根状茎细长,绿色,匍匐;鳞片疏生,黄褐色,透明,卵状披针形,基部圆形,不规则分叉,上部细长,全缘。
叶柄基部有节,密被鳞片;叶疏生,异形;营养叶近无柄或有短柄,圆形或椭圆形,全缘,长1.5~2.5厘米,宽1~1.5厘米;孢子叶细长,舌形或线形,长3~4厘米,宽2~3毫米;叶脉不明显,网状,网脉不到叶边。
孢子囊群多连合呈线形,位于中脉与叶缘之间,略近中脉,被多数盾状、有柄的鳞片,不具子囊群盖。
生于树上或潮湿的岩石上。
分布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湖北、湖南等地。
药用价值[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性味归经】甘、微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润肺止咳。用于肺热咳嗽,肺脓肿,肺结核咯血,咽喉肿痛,腮腺炎,痢疾,淋巴结结核,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外用治疔疮肿毒,皮肤湿痒,中耳炎。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或绞汁滴耳。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