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皮

来自医学百科
大腹皮
Dà Fù Pí
大腹皮
别名 槟榔皮、大腹毛、茯毛、槟榔衣、大腹绒、槟榔壳大腹毛
功效作用 下气宽中行水。治痞胀脚气水肿
英文名 Arece Peel, Betelnut Peel
始载于 药谱
毒性 无毒
归经 胃经脾经小肠经
药性
药味

大腹皮中药名。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果皮。又名槟榔衣。主产于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生用。具有下气宽中,行水消肿之功效。现代研究,该品有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促胃肠动力作用,并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作用。

  

基本信息[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药名 大腹皮

别名 槟榔皮(孙思邈),大腹毛(《医林纂要》),茯毛(《会约医镜》),槟榔衣(《药材资料汇编》),大腹绒(《药材学》)。

英文名 Arece Peel,Betelnut Peel。

原植物 Areca catechu L.

药用部位 以植物的果皮入药。

功效分类 利水药。

附注 植物描述,详见,槟榔  

药性论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性味归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味辛;性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⑴《开宝本草》:“微温,无毒。”

⑵《纲目》:“辛,微温,无毒。”

⑶《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⑷《药品化义》:“入脾、肺、胃、大小肠五经。”  

功效主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下气宽中,行水消肿。用于湿阻气滞,胸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⑴《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健脾开胃,调中。

⑵《开宝本草》: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良。

⑶《纲目》: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

⑷《本草再新》:泻肺,和胃气,利湿追风,宽肠消肿,理腰脚气,治疟疾泻痢。  

药用配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胃肠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该品辛能行散,主入脾胃经,能行气导滞,为宽中利气之捷药。治食积气滞之脘腹痞胀,嗳气吞酸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可与山楂麦芽枳实等同用;若治湿阻气滞之脘腹胀满,可与藿香陈皮厚朴等同用。

2.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该品味辛,能开宣肺气而行水消肿。治疗水湿外溢,皮肤水肿,小便不利,可与茯苓皮五加皮等同用,如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若治脚气肿痛,二便不通,可与桑白皮木通牵牛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用药禁忌[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气虚体弱者慎服。  

药理作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对肠平滑肌的作用 大腹皮煎剂能使兔离体肠管紧张性升高,收缩幅度减少,其作用可被阿托品拮抗。  

药材来源[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来源考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侯宁极《药谱》。

大腹皮-中药材(图2)

  

药材基源[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  

产地溯源[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产于广东、海南、云南、台湾、广西、福建。  

药方选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⑴治脚气,肿满腹胀,大小便秘涩:大腹皮一两(锉),槟榔一两,木香半两,木通二两(锉),郁李仁一两(汤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二两(锉),牵牛子二两(微炒)。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葱白二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利为度。(《圣惠方》);

⑵治男子妇人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致头面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喘急,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妨饮食,上攻下疰,来去不定,举动喘乏:五茄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上为粗末。每眼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切忌生冷油腻坚硬等物。(《局方》五皮散);

⑶治漏疮恶秽:大腹皮煎汤洗之。(《仁斋直指方》)   

临床研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黄芪腹皮白术汤治疗妇女妊娠水肿,每日剂,煎服,治30例,痊愈20例,显效7例,有效率90%(陕西中医,1993,16:249);以羊水汤(黄芩、白术、大腹皮、茯苓当归等)治疗羊水过多16例,总有效率100%(甘肃中医,1997,1:33)。

不良反应:大腹皮一般情况下使用无明显毒副作用,但曾有大腹皮复方汤剂引起过敏性休克及严重荨麻疹各一例的报道(福建中医药,1989,5:11)。  

药材炮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腹皮: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大腹毛: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药材鉴别[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性状鉴别[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腹皮: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长4~7cm,宽2~3.5cm,厚0.2~ 0.5cm。 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及残存萼片内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壳状。体轻,质硬,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气微,味微涩。

大腹毛:略呈椭圆形或瓢状。外果皮多已脱落或残存。中果皮棕毛状,黄白色或淡棕色,疏松质柔。内果皮硬壳状,黄棕色至棕色,内表面光滑,有时纵向破裂。无臭,味淡。  

显微鉴定[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粉末:灰黄色。外果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9-15μm,长至52.8μm,壁略呈连珠状增厚。中果皮纤维多成束,细长条形,平直或稍弯曲,有的一边呈小波状凸起,末端稍钝圆,直径约10μm,壁厚,木化,孔沟明显;纤维束周围细胞含硅质块,硅质块直径6-9μm,含硅质块细胞壁厚,木化。中果皮石细胞类圆形、类长方形、长椭圆形,直径22-50μm,壁稍厚,木化或微木化,纹孔、孔沟明显,有的层纹较清楚。内果皮细胞类多角形、类圆形、长多角形,直径9-24μm,壁厚,木化,孔沟较明显。该品以色黄白、质柔韧、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少量槟榔碱,含儿茶素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