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了棒

来自医学百科
丢了棒
Diū Le Bànɡ
别名 刁了棒、咸鱼头、追风棍、大叶大青、赶风债、赶风柴、追风根
功效作用 祛风除湿散瘀止痛。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外伤瘀痛。
英文名 Twig and leaf of Common Claoxylon
始载于 生草药性备要
毒性 有毒
归经 脾经肾经
药性
药味

丢了棒

【别名】刁了棒、咸鱼头、追风棍、大叶大青

【来源】大戟科白桐树属植物白桐树Claoxylon polot (Burm.) Merr.[C. indicum (Reinew. ex Blume) Hassk.],以根及叶入药。秋季采,洗净晒干。叶可鲜用。

性味归经】辛、微苦,平。有毒。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叶有毒;误食后恶心、心中不适、全身无力巩膜皮肤微黄,严重者尿急,且茶褐色,并有腰痛、食欲消失、呕吐。经检查为急性溶血性贫血心尖区有轻度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脾轻度肿大,眼底视网膜出血,束壁试验阳性。民间用其叶捣烂后热酒冲服或泡酒服可止痛。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根: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跌打肿痛脚气水肿。叶:外用治烧烫伤

【用法用量】根3~5钱。叶外用适量,煎水洗、湿敷或研粉撒患处或鲜叶捣烂外敷。

【注意】孕妇忌服。小儿禁忌。

【备注】(1)广西玉林地区以远志科蝉翼藤Securidaca inappendiculata Hassk.的根皮作丢了棒入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丢了棒为大戟科植物白桐树的根。别名:追风根、赶风债、赶风柴、刁了棒、大叶大青。味苦;辛;微温;小毒,主治:祛风除湿;散瘀止痛。主风湿痹痛;跌打肿痛;脚气水肿;烧、烫伤外伤出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浸酒,9-18g,鲜品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研粉撒,或捣敷。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目录• 概述 • 原形态 • 科属分类 • 功能主治 • 选方 • 概述 • 原形态 • 科属分类 • 功能主治 • 选方 • 栽培 • 鉴定 • 相关词条 • 参考链接 [显示全部]  

丢了棒-概述

<tbody></tbody>

丢了棒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拼音名:DiūLeBànɡ

别名:追风棍、赶风债(《生草药性备要》),赶风柴(《本草求原》),咸鱼头(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白桐树的根、叶。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旷野灌木丛中或疏林下。分布云南、广西、广东等地。

性味

苦辛,微温,有小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甘,性平。

②《本草求原》:苦辛,微温。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淡,平,有小毒。

注意: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体弱、孕妇忌用。

摘录:《*辞典》  

丢了棒-原形态

<tbody></tbody>

丢了棒

灌木乔木,高3-9m。小枝密被白色短柔毛或绒毛,有明显皮孔。叶互生;叶柄长5-14cm,顶端有2枚不明显的小腺体;叶片纸质,阔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9-20cm,宽5-13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圆形或略偏斜,边缘通常有不规则的齿缺,绿色,幼叶两面沿脉被疏柔毛后来脱落,老时近无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序枝及花柄密被茸毛;花小,单性异株,绿白色,无花瓣;雄花序极柔弱,长10-30cm;雄花数朵聚生而疏离;花萼3-4裂,裂片长圆形,长约2mm,外被锈色短柔毛,镊合状;雄蕊18-25,花粉囊上端分离;花盘腺体片状,被毛;无退化雌蕊;雌花序长5-8cm;花萼3裂,裂片三角形,外面密被柔毛;子房密被灰白色短柔毛,2-3室,花柱3,离生。蒴果三角状扁球形,熟时3裂,直径约8mm,红色,密被茸毛。花期5-8月。  

丢了棒-科属分类

<tbody></tbody>

丢了棒

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的一个大科。草本、灌木或乔木,体内常有乳白色液汁。叶通常互生,单叶,稀复叶,有托叶,基部或叶柄上有时有腺体。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聚生成各种花序,通常为聚伞花序或特殊的杯状聚伞花序(大戟花序);有些属的种类有花萼而无花瓣,也有的花萼和花瓣均无;萼片离生或合生,覆瓦状或镊合状排列;有花盘或退化为腺体;雄花:雄蕊与花被片同数,或2倍,或极多或很少或1(在大戟属整朵花仅含1裸露雄蕊);花丝离生或联合成柱状,花药2~4室,退化子房有或无;雌花:退化雄蕊有或无;子房上位,通常3室,稀1至多室,每室有胚珠1~2颗,生于中轴胎座上,花柱与子房室同数。果多数为蒴果,成熟时分裂成3瓣,有时不开裂而成浆果状或核果状。

该科包括宽子叶类和窄子叶类2类,叶下珠亚科、大戟亚科、Porantheroideae和Ricinocarpoideae4亚科,10族,共约300属5000多种,遍布全世界,主要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约72属450多种,遍布中国各省区,主要产于西南至台湾。

大戟属是该科最大的一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为灌木或仙人掌状的肉质植物,植株各部有丰富的白色乳汁。单叶互生或对生,有时轮生,全缘,稀有锯齿。顶生或腋生的杯状聚伞花序,稀单花。总苞辐射对称或稍偏斜,顶端4~5裂,稀6~8裂,裂片全缘或撕裂,裂片弯缺处通常有宽大的腺体;无花被,常具大而鲜艳的花瓣状附属体;花丝短,并有明显的关节;雌花生于花序的中央,有长的子房柄伸出总苞之外。花瓣状的附属体3~6裂,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1颗。蒴果成熟时分裂为3个瓣裂的分果爿。约2000种,中国约产100种,广布于全国各地。

该科以盛产橡胶、油料、药材、鞣料、淀粉、木材等重要经济植物著称。橡胶树属是主要产橡胶的植物。油桐属产最好的干性油。乌桕产蜡和油。蓖麻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巴豆泻药,又可作杀虫剂,也产单宁木薯是热带重要的食用植物之一,有肥厚的块状根,极富淀粉,是工业上用粉主要原料之一。余甘子的果可食,维生素C含量高。  

丢了棒-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散瘀止痛。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外伤瘀痛。

①《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湿脚痛,酒顶,用叶七片擂酒服。敷跌打,消肿痛。其根浸酒更妙。

②《本草求原》:治一切风湿酒风。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法风除湿,散瘀止痛。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外伤瘀痛,脚气水肿。  

丢了棒-选方

<tbody></tbody>

丢了棒

1 治伤寒头痛壮热鼻衄不止:丢了棒、桑根白皮(锉)、马牙硝各一两,栀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黄(锉,炒)、黄芩(去黑心)各一两半。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黄汁一合,搅匀,食后温服。(《圣济总录》丢了棒汤)

2 治全身麻木:丢了棒、黑芝麻紫苏各七钱。煨水服,一日三次。(《贵州草药》)

3 治半边风:丢了棒、荆芥各四钱,排风藤一两。煨水服,一日三次。(《贵州草药》)

4 治面神经麻痹:丢了棒二两,鲜何首乌藤四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丢了棒-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气候。丢了棒为半荫性植物,生长需50%荫蔽度。喜高温高湿,气温在30℃,年降雨量1200mm以上,空气相对湿度70%的环境则生长繁茂。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腐殖丰富的壤土为佳。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秋后采收成熟种子。晾干后置于通风处贮藏。翌年3月即可播种。点播,行距20cm,种子粒距5cm,覆土盖草,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幼苗出土时,揭去盖草,插芒篡遮荫。当苗高30-35cm时,选阴雨天气移栽。按行株距200cm×200cm穴栽定植。  

丢了棒-鉴定

<tbody></tbody>

丢了棒

性状鉴定:茎枝圆柱形或类方柱形,直径2-6mm。表面红棕色至紫棕色或棕褐色,上有细纵纹,无毛。茎上具略突起的环节,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或仅一侧有钩,钩长1-2cm,形如船铺,先端渐尖,基部稍圆。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凹点及环状的托叶痕。体轻,质硬。横舅面外层棕红色,髓部淡棕色或淡黄色。气微,味淡。

显微鉴定茎横切面:皮层韧皮部及木部之比约为1:1:3。表皮细胞1列,外被略弯曲的角质层。皮层薄壁细胞含棕色内含物。中柱鞘纤维排列成断续环带。韧皮部纤维单个或成群散在,较中柱鞘纤维小,微木化。木质部导管常数个径向相连,皮层及韧皮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及少数簇晶。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单粒直径约4μm,复粒由2-6个分粒组成,直径约7μm。

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1g,浓氨水浸润,以苯提取,回收溶剂,残渣用苯-乙酸乙酯(2:5)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用无水乙醇配制成各含0.2mg/ml溶液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点于同一高效薄层板(HSGF254板)上,以环已烷-乙醚-甲醇-乙酸乙酯(8:1:1:0.1)展开,晾干后,紫外类下观察,样品色谱在与对照品相应位置处显相同的褐色暗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