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传染病的预防

来自医学百科

预防传染病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和消灭传染病,达到保护人民的健康,保证社会安定,促进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目的。亦是减少我军因传染病造成非战斗减员,增强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预防工作是我军卫生工作经常性的工作。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认真贯彻预防的方针。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一)管理传染源

1.对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实施管理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积极治疗患者。1978年国务院公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在1989年2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同年9月1日开始施行。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甲、乙、丙三大类。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的传染病称法定传染病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与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流行性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我军1979年还规定,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肠炎,应在疫情月报表中填报。

传染病疫情报告力求迅速。甲类传染病,要求城市须在6小时之内上报卫生防疫机构,农村不得超过12小时;乙类传染病要求城市须在12小时内;农村不得超过24小时。卫生防疫人员,医疗保健人员,对疫情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与谎报疫情。

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调换工作。

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

2.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 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

(二)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的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接种,接种后疫力在1--4周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人工被动免疫是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月即失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