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药物

来自医学百科

抗病毒药(antiviral drugs),在体外可抑制病毒复制酶,在感染细胞或动物体可抑制病毒复制或繁殖并在临床上治疗病毒病有效的药物。病毒病原微生物中最小的一种,核心含有核酸(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NA)和复制酶,其外包有蛋白质的外壳和膜,本身无细胞结构,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必须依赖寄主的细胞和酶而繁殖(复制),其复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吸附。病毒吸附于易感细胞蛋白受体。②入侵。病毒进入细胞。③核酸复制。病毒进入细胞后,脱壳,病毒核酸释出,复制核酸。④病毒酸和结构蛋白合成后装配成完整病毒。抗病毒药物多在其复制繁殖的不同阶段抑制其繁殖所需的酶,从而阻断其复制。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对病毒特异酶、病毒复制过程和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已有所阐明,人们不断发现了一些选择性强、特异地作用于病毒的抗病毒药物,已用于治疗较重要的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疱疹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出血热乙型肝炎等。

碘苷疱疹净,IDU)

单纯疱疹病毒I型、牛痘病毒腺病毒等DNA病毒(核酸成分为DNA的病毒)有抑制作用。作用机理是碘苷与胸腺嘧啶核苷竞争磷酸化酶聚合酶,抑制病毒合成DNA或形成无感染性的DNA,终止病毒繁殖。由于其全身用药毒性大,有致畸、致突变等危害,只可外用0.1%滴眼剂、0.5%眼膏治疗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

三氟胸苷(TFT)

为碘苷类似物,其抗病毒作用与碘苷相似,水溶性略优。

阿糖腺苷(Ara-A)

腺嘌呤核苷类似物,是第一种注射用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药物。作用机理:在细胞内经胸苷激酶作用,使其磷酸化生成单磷酸盐、二磷酸盐、三磷酸盐,其三磷酸盐阿糖腺苷为活性物质,竞争性地与病毒DNA多聚酶结合,抑制其活性,也抑制核苷酸还原酶和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从而抑制病毒 DNA合成。本品是广谱抗DNA病毒药物,对疱疹病毒Ⅰ型、Ⅱ型,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外用眼膏可治疗疱疹性角膜炎,静滴治疗致死性疱疹脑炎,因水溶性不高,需与葡萄糖注射液同时静脉点滴。也可用于免疫缺陷患者的带状疱疹。其衍生物阿糖腺苷-5'单磷酸酯水溶性比前者大 400倍。可供肌肉和静脉注射。不良反应:大剂量可出现呕吐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及轻度骨髓抑制,停药后恢复。肾功能不全或肾切除、肾移植病人,Ara-A排泄慢,易于积蓄中毒,慎用。

三氮唑核苷(RBV)

可迅速进入细胞,在细胞内被细胞腺苷激酶磷酸化为三磷酸化合物,抑制病毒RNA转录酶,阻断病毒DNA合成,并能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抑制鸟苷合成,从而抑制病毒RNA、DNA的合成。临床应用0.5%滴眼剂治疗病毒性角膜炎。 1%溶液滴鼻或气雾吸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静滴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出血热。口服用于治疗甲型肝炎,可降转氨酶血清胆红素。不良反应:长期大剂量应用可致贫血,游离胆红素升高,网织细胞升高,停药后可恢复。口服有报道引起肝功能变化。

无环鸟苷(ACV)

核苷类似物。抗单纯疱疹病毒Ⅰ和Ⅱ型及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对巨细胞病毒效果差,对乙型肝炎病毒也有效。无环鸟苷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内,与病毒编码的特异性胸苷激酶结合,使ACV磷酸化成为单磷酸化合物,再由细胞激酶磷酸化变成二磷酸和三磷酸化合物,三磷酸化合物是抗疱疹病毒的活性物质,抑制疱疹病毒DNA多聚酶和病毒DNA的合成。本药为治疗单纯疱疹Ⅰ和Ⅱ型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特效药。对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乙型肝炎亦有一定效果。用于治疗疱疹性角膜炎、生殖器疱疹、全身性带状疱疹和疱疹性脑炎。严重的全身性疱疹可用静滴治疗,每8小时1次,连续7~10天,或口服,1日5次,7天迅速控制发展而痊愈。曾试用于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长期应用,有一定效果。本品与AZF合用,可降低剂量和毒副反应。对晚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疱疹病毒感染的患者可明显改善症状。本药水溶性不高,大量静滴可引起肾小管阻塞。静滴偶见尿素氮肌酐水平升高、口干,停药或减量后可恢复。肾功能异常者和排泄功能低下的婴儿需减少药量。

丙氧尿苷(DHPG)

为无环鸟苷类似物,其抗病毒作用类似无环鸟苷,活性优于无环鸟苷,并可抑制巨细胞病毒,水溶性较好,但骨髓毒性较大。用于治疗严重巨细胞病毒感染艾滋病和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叠氮胸苷(AZT)

为核苷类药物。第一个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药物。本品在被HIV感染的细胞中,能被磷酸化为三磷酸化合物 (AZTTP)而竞争性地抑制病毒逆转录酶脱氧胸苷三磷酸代替病毒的cDNA,使DNA链终生增长,从而阻碍病毒的繁殖。AZTTP对HIV病毒逆转录酶的亲合力比对细胞聚合酶强100倍,因而对HIV抑制强而对细胞毒性较小。其抗病毒作用有高度选择性。可用以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复征(T4淋巴细胞数300/mm2以下、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发热的HIV感染患者)。本药口服,1日4~6次,连续用药16~21周;静滴,4小时1次,用药2周后改口服。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贫血、白细胞减少头痛无力、发热、恶寒、胸背痛、胃纳不佳,偶见皮疹,停药后不良反应消失。由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多种感染和疾患,如肺囊虫肺炎、弓形虫病孢子虫病,真菌细菌感染和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或肠道病毒感染,需同时用几种药物,要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双脱氧肌苷(DDI)

叠氮脱氧胸苷类似物,其抗人免疫缺陷病毒作用与叠氮脱氧胸苷类似,对叠氮脱氧胸苷耐药人免疫缺陷病毒有效,毒性小。

金刚烷胺

抑制流感病毒甲型,对乙型无效。作用机理为改变寄主细胞膜表面电荷,影响病毒与感染细胞的融合,阻断细胞内病毒脱壳和核酸释放。用于预防和治疗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可引起头痛等神经系统副作用

金刚乙胺

作用与金刚烷胺相似。此两种药物在甲型流感流行期口服,1日2次,共6周,有85~90%的保护率,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低于金刚烷胺。

吗啉胍病毒灵

对多种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有抑制作用,但疗效不确切,现已少用。不良反应:可干扰颜色视觉,并有食欲不振等反应。

酞丁胺

中国创制的外用抗疱疹病毒药。本品原为抗沙眼衣原体药。体外试验在酞丁胺二甲基亚砜溶液 2μg/ml浓度时对疱疹病毒Ⅰ、Ⅱ型有抑制作用。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病毒DNA和早期蛋白合成。临床用0.1%酞丁胺二甲基亚砜液和油膏治疗皮肤疱疹和带状疱疹,对尖锐湿疣也有效。

膦甲酸(PFA)

焦磷酸聚合物,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对单纯疱疹Ⅰ、Ⅱ型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都有抑制作用。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病毒特异性DNA 聚合酶和逆转录酶,从而抑制病毒增殖。在鸭体内,对鸭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和 DNA都有一定抑制作用。静脉点滴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有报道本品治疗乙型肝炎与丁型肝炎混合感染的8例暴发性肝炎,6例存活并完全恢复。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治疗后HBV-DNA水平有所下降,但停药后又上升,只1例e抗原转阴,并出现e抗体。剂量过大时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减量即恢复。

异丙肌苷

作用机理为提高寄主免疫功能以发挥抗病毒作用。在细胞培养中能抑制多种DNA和RNA病毒的复制。经双盲试验,口服本品可减少各种病毒感染的发病时间和严重性,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及肿瘤患者有利于恢复,本品治疗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9例,1日4次,用28天,对乏力、食欲改善、肝脏消肿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总胆红素、转氨酶值、HbsAg滴度下降,未见不良反应。此药尚未得到国际公认。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还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生物制剂以及多种植物药、中草药

抗病毒药物列表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