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汗管瘤

来自医学百科

外阴汗管瘤多发于外阴部,是一种表皮小汗腺导管分化良性肿瘤。病程缓慢,可长达数十年。

外阴汗管瘤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西医认为汗管瘤是由脂肪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人体表皮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肿瘤,与内分泌妊娠月经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

1、与遗传有关:

有一家系中的3人同患汗管瘤报道,或在家族中有其他痣样肿瘤(如毛发上皮瘤皮脂腺腺瘤等)。部分患者有家族史,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

2、与内分泌有关:

汗管瘤患者多为女性(也有部分男性),女性常在妊娠期月经前期或使用女性激素皮疹增大,说明外阴汗管瘤可能与内分泌紊乱有关。

(二)发病机制

肿瘤位于真皮浅层,真皮中、上部可见多个嗜碱性上皮细胞聚集成的实体性细胞条索或囊性扩张和导管包埋在纤维性基质中,导管壁通常衬以两排上皮细胞。

多数情况下,外层细胞呈扁平状,胞浆淡红色,胞核小。管腔内充满均质嗜伊红物质及细颗粒状变性物质,内层细胞有分泌活性。

细胞索可呈实体性团块,或一端为实体条索,另一端呈导管状,形如逗号或蝌蚪状,颇具特征。

外阴汗管瘤的症状

一、临床表现

外阴汗管瘤一般无自觉症状。没有痒、疼、红肿等不适症状。

夏季因出汗困难有瘙痒或灼热感,导致有些皮损有轻度肿胀感,自觉瘙痒。皮损常逐渐增大,达到一定大小则不再长大,但很少自行消退,无自愈倾向。

女阴汗管瘤发生部位主要为大阴唇阴阜会阴,少数可见于小阴唇阴蒂,皮损为肤色、淡红色、淡褐色丘疹结节,针尖到小黄豆大小,表面光滑,有蜡样光泽,直径1~2mm的小丘疹。皮疹月经周期影响,经前可增大。

结节常较其他部位汗管瘤大,可融合成斑块,数目数个至数百个不等,可散在或群集分布。

二、临床检查:

应详细询问发病过程,注重视诊观测肿瘤溃疡的部位、大小及周围边缘的形状,表面光滑、粗糙,还是凸凹不平。皮肤或粘膜的颜色有无改变,有无分泌物及微裂等。

同时配合触诊,摸清肿瘤的软硬度及基底的活动性。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是否肿大,活动性如何。

阴道、宫颈、子宫、附件等有无病变。

三、诊断:

可根据发病年龄,部位、病史及临床特征、组织病理检验结果做出诊断。

少数不能通过外表特征进行诊断的,或防止误诊为其他疾病(如扁平疣)而影响治疗的,最好到正规大型医院进行皮肤切片手术确诊。

外阴汗管瘤的诊断

外阴汗管瘤的检查化验

可做以下检查:

一、激素水平监测:

汗管瘤细胞可表达孕激素受体。即体内孕激素有可能高于正常值。

二、肿瘤标志物检查: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是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

(1)分类

1)肿瘤组织产生,包括:分化抗原;胚胎抗原(AFP,CEA);同工酶(NSE);激素(HCG);组织特异性抗原(PSA,free PSA);粘蛋白糖蛋白糖脂(CA125);癌基因及其产物;多胺类等。

2)肿瘤与宿主相互作用后产生,包括:血清铁蛋白;免疫复合物;急性时相蛋白;同工酶;白细胞介素受体;肿瘤坏死因子等。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

(1)大体特点:

为多个淡棕色或肤色小丘疹,针尖至绿豆大小,常常成片生长而不融合,表面有蜡样光泽。

(2)镜下特点:

本瘤为末端汗管分化小汗腺腺瘤,位于真皮,由衬覆双层立方-扁平上皮的管样结构组成,管腔内可有分泌物,另有圆形-豆点状细胞索,索内可有腔隙,类似胎儿末端汗管。

外阴汗管瘤的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一、FOX-Fordyoe病:

又称大汗腺粟粒疹。多见于青年及中年女性。90%见于13~35 岁女性,少数可发生在男性。是一种慢性瘙痒丘疹,严格局限于汗腺分布区域。皮损为密集的毛囊性丘疹,有剧烈的瘙痒。

1、分布:

好发于青春期或青春期后女性,发病部位在腋下乳晕耻骨部、大阴唇外侧面及会阴部等大汗腺部位。

2、临床表现

分布对称,皮疹肤色、淡褐色坚实的毛囊性丘诊,不融合,部分丘疹顶端有毛囊口,可挤出少量混浊性分泌物,患处毛发稀少或脱落,自觉阵发性剧痒

3、相关检查:

病理检查示毛囊壁中出现海绵水肿水疱,毛囊漏头部棘层肥厚,漏头部周围的真皮中可有炎性细胞浸润

二、鲍温样丘疹病:又称温样丘疹病,是一种较罕见的独立性外阴部皮肤疾病。

1、分布:

多见于年轻女性,皮损好发于腹股沟、大小阴唇及肛周,呈多发性色素性状丘疹。典型皮损为多个褐黑色扁平丘疹,境界清楚,丘疹表面光亮呈天鹅绒样外观,散在分布或群集成线状或环状。

2、临床表现:

一般无自觉症状

3、相关检查:

表皮的异型增生,类似鲍温病,但是程度轻,病变范围小,病理检查可见低度恶性的原位鳞状细胞癌

4、预后:

预后较好,但也有演变成癌的报道。

三、皮脂腺异位症

皮脂腺异位症又名“Fordyce病”,是由于皮脂腺生理变异而发生在唇部、口腔粘膜及外生殖器部位增生性病变。

1、分布:

发生在黏膜部位,主要在口腔黏膜,也可见于阴部黏膜如小阴唇处,为粟粒大小或稍大的圆形、白色或淡黄色丘疹,成群或疏散分布,不融合,边界清楚。

2、临床表现:

无自觉症状。

3、相关检查:

组织镜下可见每个丘疹均由成熟的皮脂腺小叶构成,直接开口于黏膜表面,无毛囊。

四、硬化基底细胞癌

皮肤癌最常见类型之一,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basal cell epithelioma) 、基底样细胞瘤侵蚀性溃疡等,是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上皮性低度恶性肿瘤

肿瘤组织由基底样细胞组成,往往排列成窄细的条索,周围结缔组织增生显著。可与汗管瘤鉴别。

本病由Jacob于1827年首先描述,但到1902年才由Krompecher将其与其他上皮性肿瘤明确区分。

外阴汗管瘤的并发症

可并发以下病症

1、结节汗管瘤

当人出现精神创伤 ,过度劳累,月经期或内分泌失调等人体免疫力降低的时候, 皮疹可逐渐增多或增大或数个融合成一个大的结节性汗管瘤,使治疗难度加大,治疗时间加长。

2、感染

若治疗不当,还可以引起致病菌入侵伤口,造成感染。

外阴汗管瘤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预防:

1、慎用女性激素,如有异常皮损应及早诊治,做好随访。

2、注意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爽,如有异常分泌物,因引起重视,到院做相应的检查。

3、注意营养,增强体质。多进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注意劳逸结合,多锻炼身体,多休息。

4、定期体检,注意伤口保护,预防感染的发生。

外阴汗管瘤的中医治疗

汗管瘤是一种良性皮肤附属器肿瘤。发生于额面部者有碍于外观美容,发生于外阴者常引起不同程度的瘙痒

中医认为汗管瘤的发生或因肝郁气滞血瘀,或因肝经湿热聚结所致。治疗本病应多以外治为主,配合中药内服。

(—)外洗

1、适用人群:于外阴部汗管瘤伴有瘙痒者。

2、药用:苦参30克、大枫子30克、紫草30克、大黄30克、枯矾20克、荆芥20克。

3、剂量:每日剂水煎微温外洗患处。

(二)五妙水仙膏

1、功效:

五妙水仙膏直接作用于患处,使病变组织蛋白发生凝固,血管闭塞,组织萎缩,体积缩小,溶解角质。

增生性病变组织有消除作用。刺激神经末梢,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新生,加速创口愈合。强力杀菌消炎、快速治愈。止血止痒镇痛。愈后无痕迹。具有祛腐生新、清热解毒的作用。

2、适应人群:患有毛囊炎结节性痒疹寻常疣神经性皮炎等患者。

3、使用方法:

局部皮肤消毒后,将五妙水仙膏直接点涂于皮疹上,反复多次,直至皮疹周围出现水肿性苍白环。然后用牙科砂轮磨除皮疹。

(二)水晶膏

1、简介:主要成分为矿子石灰(水化开,取末)5钱。主要用于点美容。

2、使用方法:同五妙水仙膏。

外阴汗管瘤的西医治疗

一般情况下不需治疗,必要时可采用电解、电烧灼、二氧化碳激光,但易有瘢痕

液氮冷冻治疗,易造成色素减退

在进行液氮冷冻或激光疗法时,应注意分批治疗,并注意掌握治疗深度,防止形成明显瘢痕。相比之下,激光治疗效果更好,一般不留瘢痕。

若不得已要进行手术切除,要注意明确诊断并排除转移性腺癌的可能性。

外阴汗管瘤的护理

预后:

预后良好,暂未发现有不良预后事例。

外阴汗管瘤吃什么好?

外阴汗管瘤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外阴肿瘤的预防保健食疗方

(1)苦参鸡蛋:鸡蛋2枚,红糖60克,苦参60克。苦参浓煎取汁,放入打散的鸡蛋和红糖,煮熟即可,食蛋饮汤。每日1次,6日为1 疗程。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敛疮之功效,可用于外阴溃疡的预防和治疗。

(2)龙胆草蛋:龙胆草I0克,鸡蛋3枚,蜂蜜30毫升。龙胆草煎水去渣,打入鸡蛋成荷包蛋,放入蜂蜜,空腹服食,每日1次,5日为1个疗程。具有清热祛湿敛疮之效。

(3)白菜绿豆芽饮:白菜根茎1个,绿豆芽30克。将白菜根洗净切片,绿豆芽洗净后同入锅中,加适量水,煎煮15分钟,去渣取汁,当茶饮用,不拘时间。具有清热解除湿的功效,可用于外阴溃疡的,治疗。

(4)冰糖冬瓜汤冬瓜子30克,冰糖30克。将冬瓜子洗净,研成粗末,加入冰糖,冲开水1碗,放人陶罐,文火隔水炖服。每日2次,连服数日。具有清热利湿止带之功,可用于阴痒的治疗。

(5)苍耳猪肚:猪肚1个,苍耳子30克,补骨脂10克。将猪肚洗净,加水并与后两味药同煎,弃药食肚。具有补肾祛风止痒之效。用于预防和治疗萎缩外阴白色病变

(6)枸杞粥枸杞子20克,大米适量。煮粥食用。

外阴汗管瘤吃那些对身体好?

(1)宜多吃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食物:鲎、海马龙珠茶、山楂

(2)出血宜吃羊血、螺狮、淡菜乌贼荠菜、藕、蘑菇马兰头石耳榧子柿饼

(3)感染宜吃鳗鱼、文蛤水蛇、针鱼、鲤鱼麒麟菜芹菜芝麻荞麦、油菜、香椿、赤豆、绿豆。

(4)腹痛腹胀宜吃猪腰、杨梅、山楂、橘饼核桃栗子

外阴汗管瘤最好不要吃那些食物?

(1)忌烟、酒。

(2)忌葱、蒜、椒等刺激性食物。

(3)忌肥腻、油煎、腌制食物。

(4)忌羊肉狗肉韭菜胡椒等温热动血食物。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