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叶子
花叶子 Huā Yè Zi | |
---|---|
别名 | 斑叶兰 |
功效作用 | 清热透疹;清心安神。主麻疹;肺炎;心烦失眠 |
英文名 | Smallflower Paphiopedilum |
始载于 | 《新华本草纲要》 |
毒性 | |
归经 | 心经、肺经、肾经 |
药性 | 凉 |
药味 | 苦 |
概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国内分布:产山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于海拔500--2800米的山坡或沟谷阔叶林下。
国外分布: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越南、泰国、朝鲜半岛南部、日本、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海 拔】:500-2800
【命名来源】:[Linnaea 22: 861 1849]
【中国植物志:17:133
【属中文名】:斑叶兰属
【属拉丁名】:Goodyera
【亚族中文名】:斑叶兰亚族
【亚族拉丁名】:Subtrib.Goodyednae Klotz.
【族中文名】:鸟巢兰族
【族拉丁名】:Trib.Neottieae Lindl.
【亚科中文名】:兰亚科
【亚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中文名】:兰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纲中文名】:单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ORCHIDACEAE
形态特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植株高15—35厘米。根状茎伸长,茎状,匍匐,具节。茎直立,绿色,具4--6枚叶。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0.8-2.5厘米,上面绿色,具白色不规则的点状斑纹,背面淡绿色,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具柄,叶柄长4--10毫米,基部扩大成抱茎的鞘。花茎直立,长10---28厘米,被长柔毛,具3-5枚鞘状苞片;总状花序具几朵至20余朵疏生近偏向一侧的花;长8--20厘米;花苞片披针形,长约12毫米,宽4毫米,背面被短柔毛;子房圆柱形,连花梗长8-10毫米,被长柔毛;花较小,白色或带粉红色,半张开;萼片背面被柔毛,具1脉,中萼片狭椭圆状披针形,长7—10毫米,宽3--3.5毫米,舟状,先端急尖,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卵状披针形,长7--9毫米,宽3.5--4毫米,先端急尖;花瓣菱状倒披针形,无毛,长7—10毫米,宽2.5--3毫米,先端钝或稍尖,具1脉;唇瓣卵形,长6--8.5毫米,基部凹陷呈囊状,宽3--4毫米,内面具多数腺毛,前部舌状,略向下弯;蕊柱短,长3毫米;花药卵形,渐尖;花粉团长约3毫米;蕊喙直立,长2--3毫米,叉状2裂;柱头1个,位于蕊喙之下。花期8-10月。
中药用途[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全草入药,能清肺止咳、解毒消肿、止痛,治肺结核咳嗽、支气管炎;外用治毒蛇咬伤、病疖疮疡。
【来源】兰科斑叶兰属植物斑叶兰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Reichb. f.,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挖,鲜用或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淡、寒。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解毒消肿,止痛。用于肺结核咳嗽,支气管炎;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疖疮疡。
【用法用量】 1~3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各家论述】
1.《峨嵋药植》:浸酒服,治跌打损伤。
2.《苏南种子植物手册》:治毒蛇咬伤。
3.《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消炎退肿。治毒蛇咬伤,痈肿疮疖,肺病咳嗽,气管炎。
4.《西藏常用中草药》:软坚散结。治瘰疬。
产地分布[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产山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于海拔500--2800米的山坡或沟谷阔叶林下。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越南、泰国、朝鲜半岛南部、日本、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本属概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GoodyeraR.Br.R.Br.inAit.Hort.Kew,ed.2,5:197.1813.地生草本。根状茎常伸长,茎状,匍匐,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短或长,具叶。叶互生,稍肉质,具柄,上面常具杂色的斑纹。花序顶生,具少数至多数花,总状,罕有因花小、多而密似穗状;花常较小或小,罕稍大,偏向一侧或不偏向一侧,倒置(唇瓣位于下方);萼片离生,近相似,背面常被毛,中萼片直立,.凹陷,与较狭窄的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直立或张开;花瓣较萼片薄,膜质;唇瓣围’绕蕊柱基部,不裂,无爪,基部凹陷呈囊状,前部渐狭,先端多少向外弯曲,囊内常有毛;蕊柱短,无附属物;花药直立或斜卧,位于蕊喙的背面;花粉团2个,狭长,每个纵裂为2,为具小团块的粒粉质,无花粉团柄,共同具1个大或小的粘盘;蕊喙直立,长或短,2裂;柱头1个,较大,位于蕊喙之下。蒴果直立,无喙。本属模式种:Goodyerarepens(L.)R.Br.(SatyriumrepensL.)约4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向南可达墨西哥、东南亚、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岛屿,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也有。我国产29种,全国均产之,以西南部和南部为多。本属部分种的全草民间作药用。
亚族概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Subtrib.Goodyednae Klotz. Klotz.In Hayne,Arzbetgew 14:tab.24. 1846,"Goodyereae". 地生或罕有附生或腐生草本,常具近茎状的圆柱形根状茎和少数稍肉质的根。茎一 般较细弱,具叶。叶散生或簇生,席卷式,草质,常有种种美丽斑纹。总状花序顶生, 具数花至多花;花一般扭转,具较浅色泽;唇瓣基部通常凹陷成囊状或有距,内有腺体 或毛,不同程度地与蕊柱基部合生,有时前端扩大,在囊状基部与扩大前端之间具爪, 爪上常有流苏或齿缺;花药生于蕊柱背侧,直立;花粉团2个或每个纵裂为2,花粉团 粒粉质,由许多可分的小团块组成,具或不具花粉团柄,花粉团或花粉团柄从花药顶端 伸出粘附于粘盘上;蕊喙直立,与花药近等长;柱头1或2个。 本亚族模式属:Goodyera R.Br. 花约35属,全球均有分布,主要见于热带,特别是亚洲热带地区。我国有13属。
本族概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Lindl,Coil.Bot.App.1821.地生或腐生草本,地下通常有长或短的根状茎,极罕具块茎,不具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叶片通常扁平,罕有近圆筒形,少数无叶(腐生种类)。花两侧对称或罕有近辐射对称;唇瓣基部一般不具长距;花药以狭窄基部或花丝连接于蕊柱,常枯萎或脱落;花粉团通常2个,罕有4个,粒粉质,为均匀的粒粉质或由可分的小团块组成,具或不具花粉团柄和粘盘,若有花粉团柄则从花药顶端伸出;蕊喙长或短,前者常直立并分裂。本族模式属:NeottiaL.共约80属,全球热带至温带均有分布。我国有8个亚族共45属。
亚科概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