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母草

来自医学百科
火炭母草
Huǒ Tàn Mǔ Cǎo
火炭母草
别名 火炭毛、乌炭子、运药、山荞麦草、黄鳝藤、晕药、乌白饭草、火炭星、鹊糖梅、赤地利、乌饭藤、水沙柑子、鸪鹚饭、水退痧、红梅子叶、白饭草、大叶沙滩子、老鼠蔗、火炭母、地肤蝶、水退瘀、胖根藤、小晕药、花脸晕药、蓼草、白乌饭藤、信饭藤、酸管杖、大沙柑草、火炭藤、水洋流、酸广台、接骨丹、大红袍、野辣蓼
功效作用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治泄泻痢疾黄疸风热咽疼,虚弱头昏,小儿疰夏惊搐,妇女白带痈肿湿疮,跌打损伤
英文名  
始载于 本草图经
毒性 有毒(一说无毒)
归经  
药性
药味

火炭母草

【汉语拼音】huo tan mu cao

【植物拉丁名】Polygonum chinense L.

【别名】火炭毛、乌炭子、运药、火炭母、山荞麦草、地肤蝶、 黄鳝藤、晕药、火炭星、鹊糖梅、乌白饭草、红梅子叶、白饭草、大叶沙滩子、乌饭藤、水沙柑子、鸪鹚饭、水退瘀、胖根藤、老鼠蔗、小晕药、花脸晕药、草、白乌饭藤、信饭藤、酸管杖、大沙柑草、火炭藤、水洋流、酸广台、接骨丹大红袍、野辣蓼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长达1m。茎近直立或蜿蜒,无毛。叶互生,有柄,叶柄基部两侧常各有一耳垂形的小裂片,垂片通常早落;托叶鞘通常膜质,斜截形;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5-10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全缘,两面均无毛,有时下面沿脉有毛,下面有褐色小点。头状花序排成伞房花序或圆锥花序;花序轴密生腺毛;苞片膜质,卵形,无毛;花白色或淡红色;花被5裂,裂片果时增大;雄蕊8,花柱3。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光亮。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水边、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火炭母草的地上部分。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本品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1]。本品的醇提取液或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杆菌和

痢疾杆菌等也有较强抗菌作用[2]。

2.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用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HBV-DNAP)及降解HBV-DNA的体外试验法,发现本品煎剂对DNAP抑制率在50%以上,降解HBV-DNA的作用在25%以上,表明本品有抗乙肝病毒作用[3]。

3.对平滑肌骨骼肌的作用 本品煎剂对离体豚鼠回肠无明显影响,对离体大鼠子宫有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回肠有收缩作用,对离体兔十二指肠可轻度增强其张力。煎剂对蟾蜍腹直肌,水提取物对大鼠膈肌-膈神经制备均无作用[4-6]。

4.降压作用 煎剂在大鼠后肢灌流实验中无明显作用,给麻醉静脉注射0.1g(生药)/kg,有降血压作用[4-6]。

5.中枢抑制作用 给小鼠腹腔注射水提取物10g(鲜生药)/kg有中枢抑制作用,表现为运动失调,并能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催眠时间[4-6]。

6.毒性 水提取物5g(鲜生药)/kg静脉注射,使小鼠中枢抑制,运动失调、呼吸加深加快,头部轻度震颤,24h后5只中有1只死亡。腹腔注射煎剂1g(生药)/只,24h内小鼠全部死亡[4~6]。

Bkdcd.jpg

中药化学成分】叶中含有β-谷自醇(β-sitosterol),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3-O-甲基并没食子酸(3-O-methylellagic acid),山柰酚-7-O-葡萄糖甙(kaempferol-7-O-glucoside),山柰酚-3-O-葡萄糖 醛酸甙(kaempferol-3-O-glucuronide)[1]。

【药(毒)理学】小鼠腹腔注射煎剂1g生药/只,24小时内全部死亡。

性味】辛;苦;性凉;有毒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

【考证】出自《本草图经》。

【主治】痢疾泄泻;咽喉肿痛;白喉;肺热咳嗽百日咳肝炎;带下;癌肿;中耳炎湿疹眩晕耳鸣角膜云翳跌打损伤

【各家论述】

1.《本草图经》:去皮肤风热,流注,骨节痈肿疼痛。

2.《生草药性备要》:炒蜜食能止痢症。敷疮、敷跌打、贴烂脚拔毒、干水、敛口。

3.《岭南采药录》:治小儿身热惊搐,臌胀

4.《福建民间草药》:活血解毒,止痢,疗带。

5.《四川中药志》:治头晕目眩气虚耳聋

6.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利湿热,消滞解毒治痢疾,肠炎消化不良,肝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肿,跌打扭伤皮炎,湿疹,瘙痒

7.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益气行血祛风解热。治虚弱,风热,头昏,血气痛。

8.《广东中草药》:凉血解毒。治小儿夏季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效分类】清热燥湿药;凉血药;解毒药

【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 茎扁圆柱形,有分枝,长30-100cm,节稍膨大,下部节上有须根;表面淡绿色或紫褐色,无毛,有细棱;质脆,易折断,断面灰黄色,多中空。叶互生,多卷缩、破碎,叶片展平后呈卵状长圆形,长5-10m,宽2-4.5cm,先端短尖,基部截形或稍圆,全缘,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近无毛;托叶鞘筒状,膜质,先端偏斜。气微,味酸、微涩。以叶多、色绿者为佳。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约5g,加乙醇50ml,置水浴上回流30min,稍冷,加活性炭少量,滤过,滤液浓缩至约5ml。取滤液2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5滴,置水浴中加热3min,显橙色或橙红色。

(2)取上述滤液点于滤纸上,干后,置紫外光下观察,显黄色荧光,再喷以1%三氯化铝的乙醇溶液,荧光加强。

【中药化学鉴定】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在热水浴上回流15分钟,滤过,取滤液1ml,加浓盐酸4-5滴及少量镁粉,水浴上加热数分钟,溶液显淡红色。(检查黄酮)

【出处】《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