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耆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卷上:黄耆桂枝五物汤[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别名】 黄耆五物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桂枝五物汤(《赤水玄珠》卷十二)。
【处方】 黄耆9克 芍药9克 桂枝9克 生姜18克 大枣12枚(一方有人参)
【功效与作用】 补气通阳,养血除痹。治血痹,脉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用法用量】 上五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备注】 方中黄耆补气、桂枝通阳为君;,芍药养血除痹为臣;大枣、生姜调和营卫为佐、使。合用以奏补气通阳,养血除痹之效。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金匮》卷上:黄耆桂枝五物汤[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别名】 黄耆汤、黄耆五物汤、桂枝五物汤、五物汤
【处方】 黄耆3两,芍药3两,桂枝3两,生姜6两,大枣12枚(一方有人参)。
【功效与作用】 调养荣卫,祛风散邪。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用法用量】 黄耆汤(《圣济总录》卷十九)、黄耆五物汤(《三因》卷三)、桂枝五物汤(《赤水玄珠》卷十二)、五物汤(《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
【各家论述】 《金鉴》:以黄耆固卫;芍药养阴;桂枝调和营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为至当不易之治也。
【临床应用】 1.痹:张,形寒,手足痛,肌肉渐肿,劳力行走,阳气受伤,客邪内侵,营卫失和。仿《局方》“痹在四肢,汗出阳虚者,与黄耆五物汤”。黄耆、桂枝、茯苓、炙草、当归、煨姜、南枣。
2.真中风:诊得两手脉厚而长,惟左手略兼弦象,两寸稍紧,脉厚者,得土之敦气,厚道足以载福,为长寿之征。但弦为风脉,紧为痛脉,今紧在两寸,主上半身有痹痛之患,据称手腕及臂上痛,时愈时作,已阅五年久,且指尖时苦麻木,昔年尤甚,近年略减,细察此症,系风在关节而作痛,至其所以痛者,乃气血与风邪相抗拒,非同偏枯者之全不觉痛,其妙在于痛处,不难扶正以屏邪,书称中指麻木,三年内防患中风,以中指属手心经故也。今幸麻木之处以食指、拇指为甚,系肺与大肠气之不调,尚无大害,然风善行而变数,必须及早治之,然斯时若肥风药以预防中风,是适招风取中,无异借寇兵而齐盗粮,宜出诸郑重,切勿孟浪以图一逞,宜用黄耆五物汤。黄耆2钱,桂枝尖2钱,生白芍2钱,生姜4钱,大枣2枚,同煎服。
3.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一老妪,证见右半身瘫痪,口眼㖞斜,手足麻木,肌肉不仁,右半身自汗出。血压:150/100毫米汞柱。此乃营卫气血虚亏,阳气阻闭,经脉失于营养之证。予黄耆桂枝五物汤治之。共服15剂,血压:140/90毫米汞柱,脉舌正常。诸症蠲除,一如常人。四年后追访,终未再作。
4.血痹:刘某,患四肢麻木一年余,夜晚尤甚。用维生素B12与维生素B1;肌肉注射60余日,疗效不明显。后改为针灸治疗,初针有小效,继之无效。证见气虚懒言,疲乏无力,四肢麻木以上肢较甚,臀部发凉。脉双沉细,舌质淡嫩,苔薄白。取黄耆桂枝五物汤治之。服15剂,诸证俱蠲。
5.自汗:患者,女,31岁。工人。痢后继见汗出,已两年余。动则大汗淋漓,乍冷乍热,时时恶风,并出现肠鸣,进食不慎即泻,头晕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无力寸浮大。经某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屡治罔效。遂用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白术、五味子,水煎4剂,服后自汗明显改善,将桂枝减量,白术增制,使之外助黄耆以固表,内达健脾以收功。继进6剂,肠鸣消失。再进3剂,诸症悉除。
6.胸痹:患者,女,51岁,干部。病初自觉胸闷气短,继则胸前区时感隐痛,并向左肩背放射,遇寒痛甚,已2年余。心电图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予黄耆桂枝五物汤加薤白、炙甘草,共服30余剂,胸痛诸证得以控制,心电图近于正常。
7.胃脘痛:患者,女,42岁,工人。胃脘时感隐痛,逢劳遇寒尤甚,已5年许,钡餐透视诊为“胃窦炎”。曾屡服大剂辛热理气之品,渐致腹胀纳呆,大便时溏,周身乏力,舌淡润,脉沉弦迟。方用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炙甘草、干姜,服药后,胃痛顿解。酌去干姜,加腹皮与茯苓交替使用,予以健脾,因病陈久,宜缓缓图治。继服20余剂,诸证渐愈。
8.低热:朱某某,女.35岁,教师。低热2年余,体温常在37.5℃左右,偶尔达38℃。伴有怯风怕冷,自汗津津,声低气短,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等证。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而胖,脉细缓无力。证属气虚身热。拟取甘温除热法,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焦白术、炙甘草。服上方12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改用补中益气丸调服半月以善后,随访至今未发。
【摘录】 《金匮》卷上
中药方专题[编辑源代码]
参看中药方剂主页面。
按功效分类的常用方剂[编辑源代码]
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祛风湿剂、祛湿利水剂、温里剂、理气剂、消导剂、驱虫剂、止血剂、活血剂、化痰止咳平喘剂、安神剂、熄风剂、开窍剂、补益剂、固涩剂
中药方大全 按拼音查询[编辑源代码]
点击字母查看完整药方列表:
- A: 安宫牛黄丸 阿魏化痞膏 安神丸 安肾丸 艾汤 安神定志丸 艾醋汤 艾附暖宫丸 安神补心丸 阿魏丸 安神膏 艾叶粥 安冲汤
- B: 补中益气汤 白芥子 白汤 白虎汤 八珍汤 白蔹 八味丸 冰硼散 保和丸 白药 薄荷汤 八仙过海 补阳还五汤 八正散
- C: 赤水玄珠 承气汤 柴胡疏肝散 穿心莲片 沉香化滞丸 刺五加浸膏 柴胡桂枝汤 柴胡汤 锉散 柴胡桂枝干姜汤 除湿汤
- D: 胆南星 导赤散 颠茄流浸膏 大承气汤 独参汤 大补阴丸 当归补血汤 大柴胡汤 点药 导痰汤 点眼药 地黄丸 当归散
- E: 二陈汤 二妙散 二仙汤 二至丸 二妙丸 鹅膏 耳聋左慈丸 二陈汤加味 二陈丸 鹅黄散 阿胶散 二十五味珍珠丸 阿胶汤
- F: 防风通圣散 复方丹参片 附子理中汤 痱子粉 复元活血汤 防己黄芪汤 发表散 肥儿丸 复方丹参滴丸 附子理中丸 附子汤
- G: 感冒退热颗粒 桂枝汤 归脾汤 龟龄集 归脾丸 甘草汤 感冒清热颗粒 公丁香 甘草流浸膏 葛根汤 桂枝茯苓丸 甘草水
- H: 活血散 滑石粉 黄连解毒汤 黄连膏 黄芩汤 藿香正气散 化症回生片 黄汤 黄连阿胶汤 红粉 胡麻油 海金砂 黑膏药
- J: 解毒剂 金不换 解毒散 金丹 解散 鸡蛋黄 金黄散 粳米粥 接骨丹 加味逍遥散 荆防败毒散 解毒汤 金铃子散 桔梗汤
- K: 苦参汤 控涎丹 坎离砂 开郁散 开胃散 苦参丸 苦参煎 枯痔液 苦酒汤 咳血方 枯痔散 抗癌汤 开郁种玉汤 开关散
- L: 六味地黄丸 龙胆泻肝汤 理中汤 六神丸 六君子汤 鹿角霜 绿豆汤 凉膈散 炉甘石洗剂 雷丸 六一散 龙胆泻肝汤加减
- M: 麻黄汤 麦门冬汤 麦味地黄丸 明目地黄丸 牡蛎散 妙香散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梅花点舌丹 麻仁润肠丸 礞石滚痰丸
- N: 牛黄解毒丸 牛黄清心丸 牛黄散 牛黄上清丸 暖肝煎 牛黄丸 脑立清丸 内疏黄连汤 女金丹 牛黄降压丸 牛黄镇惊丸
- O: 藕羹 藕汁膏 藕汁饮 呕吐散
- P: 平胃散 枇杷清肺饮 枇杷膏 排石汤 枇杷叶膏 蒲黄散 排气饮 蒲公英粥 蒲灰散 枇杷叶露 排脓散 排石颗粒 平补镇心丹
- Q: 清胃散 千柏鼻炎片 清营汤 杞菊地黄丸 七厘散 清瘟败毒饮 青黛散 清暑益气汤 清燥救肺汤 羌活胜湿汤 七制香附丸
- R: 如意金黄散 人参汤 人参养荣汤 润肠丸 肉桂粉 人参固本丸 人参健脾丸 润肌膏 人参养荣丸 人参败毒散 人参酒 人参粥
- S: 四物汤 四君子汤 生脉散 四逆汤 参苏丸 十全大补汤 苏合香丸 肾气丸 参附汤 疏风散 参苓白术散 生肌散 参灵丸
- T: 天王补心丹 桃仁承气汤 痛泻要方 调胃承气汤 涤痰汤 托里消毒散 通窍活血汤 通脉四逆汤 天麻丸 通宣理肺丸 透脓散
- W: 威灵仙 五苓散 五味消毒饮 温胆汤 乌梅丸 乌鸡白凤丸 五积散 胃苓汤 吴茱萸汤 五福化毒丸 乌鸡汤 温经汤 乌梅汤
- X: 消肿散 小柴胡汤 犀角地黄汤 逍遥散 消风散 泻白散 泻心汤 血府逐瘀汤 小青龙汤 锡类散 西瓜霜 小承气汤 小米粥
- Y: 盐汤 银翘散 玉屏风散 右归丸 茵陈蒿汤 一贯煎 养阴清肺汤 异功散 越鞠丸 益元散 玉女煎 药线 阳和汤 羊肉汤
- Z: 止痛药 知柏地黄丸 知柏地黄汤 左归丸 真武汤 至宝丹 枣汤 竹叶石膏汤 朱砂安神丸 左金丸 左归饮 炙甘草汤 增液汤
附:中药材大全[编辑源代码]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关页面[编辑源代码]
本草图书
中药相关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