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

来自医学百科

慢性鼻窦炎,亦称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常因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能得到适当治疗所致。以多粘液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嗅觉减退或消失为主要临床症状。现代西医学除穿刺冲洗、手术疗法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

现代用针灸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报道,始见于1954年。20世纪60年代起不断有多例观察的临床文章出

慢性鼻窦炎

现,有些用抗生素理疗效果较差的病人,针灸后却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针灸不仅可使头痛等症状减轻或消失,并能使肿胀充血之粘膜皱缩,有利于通气和分泌物引流。在刺激方法上,多用针刺之法,并主张深刺。近年用电针法,也有一定效果。目前,有效率在90%左右。但本病现代针灸资料积累尚不多,其临床规律还须进一步通过实践探索。  

临床表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慢性鼻窦炎多继发于急性鼻窦炎。它与变态反应体质、鼻窦引流受阻、人体抵抗力弱或病菌毒

慢性鼻窦炎

力强都有密切关系,多数病人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头昏、精神不振、易疲倦、记忆力下降等,最常见的症状是鼻塞、流脓、流鼻涕、嗅觉不灵等, 并可分肺气虚寒型和脾气虚弱型

肺气虚寒型:鼻塞,多粘脓性涕,嗅觉减退,稍遇风寒等刺激,鼻塞及流涕加重,疲倦、气短头晕,或有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缓

脾气虚弱型:鼻塞,多粘脓性涕,嗅觉减退,少气乏力,食少腹胀,面色苍白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病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原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西医认为:多为急性鼻窦炎未能及时合理治疗或急性鼻窦炎性反复发作所致感冒长时间没有治愈引起的。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双亲一定曾经也有过这种病史,也就是说先天性的遗传因素和本病息息相关。是由于细菌的侵入,引起鼻窦发炎,使粘膜浮肿而积脓

二、中医认为:慢性鼻窦炎发病数占耳鼻喉科初诊病人13.02%。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处,鼻又为一身血脉所经,故鼻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急鼻渊在外虽表现于鼻,但却反映了体内脏腑、经络的病变。临床上,多由于素体偏弱,加上生活起居失常,寒暖不调,受凉受湿或过度疲劳之后,外邪侵袭引起肺、脾、胆之病变而发病。  

诱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全身原因,如疲劳、爱凉、营养不良、变态反应体质、烟酒过度、全身疾患如结核梅毒等,以致身体抵抗力减弱。

二、患急性鼻炎(即感冒)时感染蔓延至鼻窦。

三、鼻腔疾病妨碍鼻窦通气与引流,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腔变态反应性病变、鼻腔肿瘤、异物。以上疾病均可阻塞中鼻道上鼻道,妨碍鼻窦通气与引流。

四、慢性扁桃体炎及儿童患增殖腺者常使鼻腔阻塞,易诱发鼻窦炎

五、鼻腔手术或治疗鼻衄时鼻腔填塞物置用时间太久。

六、游泳跳水,污水吸入鼻窦而生炎症

七、鼻窦外伤骨折或异物存留。

八、上颌窦炎常因牙病而发生。

因以上种种原因,细菌侵入鼻窦,破坏组织,发生急性或慢性炎症。  

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药物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鼻喷激素:鼻喷激素是很常见的缓解鼻炎症状的鼻喷剂,是很常用的消炎药。

2.粘液促排挤:作用就是稀释鼻涕,促进鼻涕排出,减少患者感染的几率。

3.抗过敏药:儿童慢性鼻窦炎有一种引发因素就是季节或全年呼吸道过敏导致过敏性鼻炎,而过

慢性鼻窦炎

敏性鼻炎时间长了引发的,抗过敏药控制过敏,治疗过敏性鼻炎,以预防起发展为慢性鼻窦炎。

4、中药调理:李氏灵坤膏 ,采用的是穴位针对性疗法,是结合了针灸与药物的原理,药贴内含医用磁粉+纯中药提取物制剂而成,可以消炎祛痛,改善不适,增强机体细胞活力,具有理想的康复疗效。  

中医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迎香印堂百会合谷

配穴:风池上星尺泽列缺、通天、攒竹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效不显时酌加配穴。每次取3~4穴。迎香穴用28号2寸针,先速破皮进针,直刺0.2~0.3寸深时,再以35~40度角斜向上刺,直刺至下鼻甲前上端,针深约1.5寸深,鼻腔可能出血数滴,但不必止血,同时有大量分泌物流出及打喷嚏等。不提插捻转,留针40分钟。印堂穴,先嘱患者正坐,前臂置于桌上或膝上,术者左拇、食指捏紧患者鼻根,微向上提,右手持针,针芒略朝下刺入穴位,然后沿鼻背中线斜行向下,进针约6~7分深,针尖宜刺中鼻骨,患者感明显酸胀感。百会,针向前方平刺,至有胀重感;合谷,针向食指方向斜刺,以有明显酸、胀感为度。后3穴,均用平补平泻法。配穴,得气后,亦施平补平泻或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慢性鼻窦炎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基本痊愈:症状消失,治后3个月不复发;显效:治疗后鼻塞明显减轻,鼻分泌物减少,嗅觉恢复;有效:临床症状减轻,但不巩固;无效:无改善。

共治疗82例(包括部份慢性鼻炎),按上述标准评价,基本痊愈40例(48.8%),显效21例(25.0%),有效17例(20.0%),无效4例(4.9%),总有效率95.1%。

电针

(一)取穴

主穴:合谷、内关足三里、内庭。

配穴:分为2组。1、风池,2、第一、二颈椎下。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任取一组。主穴针刺,手法宜轻,针刺宜浅,不一定要有得气感。然后接通电针仪。方法为用一负极导线,四正极导线。负极导线连接铅板,外包绒布衬垫,并以盐水浸渍以导电,置于配穴上;正极导线,接通四肢穴位。使用密波,频率为280~320次/分,通电后以患者感舒适为宜,电流强度中等。通电后患者即感四肢各穴麻木,约10分钟后四肢末梢发凉,手足心汗出。随后头部出现潮红、发热感,咽唇发干,鼻内分泌物减少。每次通电1~1.5小时,停止通电后,鼻腔内仍无分泌物,呼吸通畅,四肢发凉和出汗症状消失。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10天,一般进行二~三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41例,基本痊愈32例(78.1%),有效8例(19.5%),无效1例(2.4%),总有效率达97.6%。一般而言,发病时间短的效果好,青少年的疗效优于成年人。对25例治愈病人,作了随访,2~3年内复发3例,表明远期疗效也较好[5]。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内分泌、肺、脾、肾、外鼻

(二)治法

上穴均取,仅选一侧,两耳交替,用胶布各贴压1粒白芥子于穴上。并嘱患者用手按揉各穴,每次穴按揉20圈以上,以局部胀而微痛为度,日行4次。每日换贴1次,7日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72例上额窦炎患者,结果,痊愈6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2%[7]

艾灸

(一)取穴

主穴:分组。1、阳白、攒竹、鱼腰;2、四白、迎香。

配穴:足三里、阳陵泉头顶痛加百会、太冲,额痛加内庭、行间,枕痛加玉枕后溪昆仑、风池。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一组,两组交替运用,用隔蒜灸法。配穴据症酌取,用常规针刺之法。灸法操作为:选独头大蒜2个,切成厚度为0.7厘米蒜片,置于穴区,将艾绒搓成如花生豆大的锥形艾柱放在蒜片上,用线香点燃施灸,灸时不宜太热,以患者感舒适能耐受为度,并嘱患者闭上双眼。病属急性者每穴灸3~5壮,慢性者灸5~7壮,每日灸1次,7~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02例(包括上额窦炎76例,额窦炎18例,筛窦炎6例,蝶窦炎2例),痊愈61例,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1%。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耳屏前约3~3.5cm,即下关穴前1~1.5cm处。

(二)治法

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以28号或30号2寸长毫针垂直进针5~5.5cm,即可剌到蝶腭神经节,如剌 中该神经节,病人局部即刻有放电、喷水或齿痛感并向周围放射。有此针感后,即可起针,不留针。每次 侧,交替选用,症情重者亦可取两侧。每 4~7天1次,5次为一疗程。此法进针深,针区在颅底,血管神经丰富,故医者须熟悉解剖部位,针具要严密消毒

(三)疗效评价

共治1594例,痊愈1005例,显效342例,有效112例,无效135例, 总有效率91.5%[8]。  

食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肺气虚寒型慢性鼻窦炎:

食疗方一:参苓粥:党参20克,白茯苓20克(捣碎),生姜10克,白芷6克,粳米100克。先将党参、茯苓、生姜、白芷浸泡30分钟后,水煎去渣取药汁,用药汁煮粳米,粥熟时服用。

食疗方二:北芪炖乳鸽:北芪20克,淮山15克,红枣8枚(去核),生姜3片。将乳鸽去毛与内脏,与上列药物放人炖盅内,加开水适量,文火炖3小时,调味吃肉饮汤。

2、脾气虚弱型慢性鼻窦炎:

食疗方一:白术苏叶猪肚粥:白术30克,苏叶10克,猪肚100克(切片),生姜2片,粳米100克。先将白术、苏叶煎熬取汁,同猪肚、粳米煮粥,最后加入生姜等配料服用。

食疗方二:扁豆芡实淮山粥:扁豆30克,淮山30克,芡实30克,粳米60克,同煮粥食。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