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
蟾蜍 Chán Chú | |
---|---|
别名 | 苦蠪、蟾、虾蟆、蚵蚾、癞虾蟆、石蚌、癞格宝、癞巴子、癞蛤蟆、癞蛤蚆、蚧蛤蟆、蚧巴子、蟾诸、去甫;蟾 |
功效作用 | 破症结,行水湿,化毒,杀虫,定痛。治疔疮,发背,阴疽瘰疬,恶疮,症瘕癖积,臌胀,水肿,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 |
英文名 | Dried Toad |
始载于 | 《名医别录》 |
毒性 | 有毒 |
归经 | 心经、肺经、脾经、肝经 |
药性 | 凉 |
药味 | 辛 |
蟾蜍(toad) 也叫蛤蟆há ma( 蟆单独读má )。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是我国紧缺的药材。
简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拼音名 Chán Chú
别名 苦蠪(《别录》),蟾(《药性论》),虾蟆(《本草衍义》),蚵蚾(《全婴方论》),癞虾蟆、石蚌(《本草蒙筌》),癞格宝(《贵州民间方药集》),癞巴子、癞蛤蟆(《吉林中药手册》),癞蛤蚆(《药材资料汇编》),蚧蛤蟆、蚧巴子(《山东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夏、秋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东北、华北);或杀死后除去内脏将体腔撑开晒干(华东、中南、华南)。这种干燥蟾蜍,商品称为"干蟾",除去内脏的商品习称"干蟾皮"。
蟾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多行动缓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数时间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险的时候也会小步短距离小跳(也有例外,如蟾蜍类中的雨蛙科、树蛙科、丛蛙科比蛙类善跳而且灵活,滑趾蟾蜍类则可以像蛙类一样跳跃)。
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
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主要分布在除了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澳大利亚原来无蟾蜍,后来从其他地区引进了蟾蜍,但繁殖太快,并且有毒,因此成为了澳大利亚目前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大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越冬的。
方言中的特殊意思[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蛤蟆在山东省菏泽市偏僻的县城郓城县,还有一个其他的意思。在郓城,“蛤蟆”是一道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早点。当然,这并不是真正的蛤蟆,而是一种外观上类似蛤蟆的油炸食品,它的口感非常醇香,色泽金黄。常常和油条与糖糕同时销售,外观上是一个伸着四条腿的面制品,但内部是一个鸡蛋,属炸制食品。因此,类似于方便面,它也属于一种垃圾食品,也许这也是郓城之所以是偏僻县城的原因吧。
蟾蜍与青蛙的区别[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蝌蚪的区别:青蛙的蝌蚪颜色较浅、尾较长;蟾蜍的蝌蚪颜色较深、尾较短。
卵的区别:青蛙的卵堆成块状,蟾蜍的卵排成串状。
蟾蜍实际上是蛙类的一种,所以从科学的角度看,所有的蟾蜍都是蛙,但不是所有的蛙都是蟾蜍。两栖纲无尾目的成员统称蛙和蟾蜍,蛙和蟾蜍这两个词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划分,从狭义上说二者分别指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员,但是无尾目远不止这两个科,而其成员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称呼,一般来说,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的称为蛙,而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而不善跳跃的称为蟾蜍,实际上有些科同时具有这两类成员,在描述无尾目的成员时,多数可以统称为蛙。
无尾目包括现代两栖动物中绝大多数的种类,也是两栖动物中唯一分布广泛的一类。无尾目的成员体型大体相似,而与其它动物均相差甚远,仅从外形上就不会与其它动物混淆。无尾目幼体和成体则区别甚大,幼体即蝌蚪有尾无足,成体无尾而具四肢,后肢长于前肢,不少种类善于跳跃。
蛙科是无尾目的第三大科,有50余属650余种。蛙科的分布比其它任何两栖动物都要广泛,几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现在一些岛屿上,最北可达到北极圈。蛙科在非洲最为繁盛,光是特有的属就有18个,其中在马达加斯加岛就有3个以上的特有属,而蛙科也是无尾目的最大成员巨蛙Conrua goliath(右图)也分布于非洲。蛙科在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也比较丰富,如我国常见的黑斑蛙和各种林蛙。但欧洲和美洲的蛙科则只有蛙属Rana的成员,其中在南美洲只见于北部地区。蛙科在澳洲也只有极北部才有,而在临近澳洲的一些大洋洲岛屿上却能见到,而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其它的两栖动物,蛙科成员在这里则占据了不同的生态地位。在斐济岛有两种扁手蛙Platymantis,分别为路栖和树栖,其中树栖扁手蛙看起来与树蛙科或雨蛙科的成员非常相似,树栖扁手蛙有多种色型,看起来好像不同的种。扁手蛙的其它种类也均局限于亚太地区的海岛上,其中包括不少树栖的成员。扁手蛙在卵中完成变态,孵化出来的就是小蛙。
蟾蜍科有24~31属340~360种,分布广泛,遍布大洋洲和马达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是适应力很强的动物,可以生活于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我国最常见的两栖动物大概也要属蟾蜍了。蟾蜍科中超过一半的种类都属于同一个属,即蟾蜍属Bufo,这个属的成员几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布区,
而在北方则是本科唯一的代表。蟾蜍属的成员体型差别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长达到25厘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其1/10。蟾蜍虽然大小差别很大,但是相貌和习性均比较相似,都是些行动缓慢不擅跳跃的路栖动物,皮肤粗糙而高度角质化,使得蟾蜍有较强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制成蟾酥。蟾蜍非常贪食,人们用其来消灭害虫,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灾害。澳洲引进了海蟾蜍来防治蔗田的害虫,但是海蟾蜍却对当地生态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海蟾蜍排挤本土的龟蟾类,捕食当地的小动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对想捕食它们的当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胁,海蟾也被引进了其它很多种植甘蔗的热带地区,大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蟾蜍科的其它属多只有少数成员,有些外表和习性与蟾蜍属有一定差距,比如东南亚的浆蟾Pedostibes是树栖的蟾蜍,身体轻盈纤细,与地栖的粗壮笨拙的蟾蜍属略有不同。
不要小看癞蛤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蟾是幸福的象征。不论是神话中的蟾,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蟾,都确确实实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为人类作了很多好事。蟾蜍,又叫癞蛤蟆、大疥毒。这种动物是被人们所看不起,不少人认为蟾蜍是低能儿。它容颜丑陋,不时地在田埂道边钻来爬去。尽管人们不理解它,但它还是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蟾蜍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据科学家们观察研究,在消灭农作物害虫方面,它要胜过漂亮的青蛙,它一夜吃掉的害虫,要比青蛙多好几倍。癞蛤蟆平时栖息在小河池塘的岸边草丛内或石块间,白天藏匿在洞穴中不活动,清晨或夜间爬出来捕食。它捕食的对象是蜗牛、蛞蝓、蚂蚁、蝗虫和蟋蟀等。癞蛤蟆喜欢在早晨和黄昏或暴雨过后,出现在道旁或草地上。如被人们用脚碰一下,它会立即装死躺着一动不动。它的皮肤较厚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和散失的作用,所以能长久居住在陆地上面不到水里去。每当冬季到来,它便潜入烂泥内,用发达的后肢掘土,在洞穴内冬眠。癞蛤蟆行动笨拙蹒跚,不善游泳。由于后肢较短,只能做小距离的、一般不超过20厘米的跳动。癞蛤蟆在入药方面也比青蛙高出一筹。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记有癫蛤蟆的性味、归经和主治等方面内容。多少年来,人们采集癞哈蟆耳下腺及皮肤腺分泌物,晾干制成蟾酥。蟾酥是我国的传统名贵药材之一,是六神丸、梅花点舌丹、一粒珠等31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我国生产的蟾酥在国际市场上声望极高,每年出口5000多斤,可换得外汇500万美元。常见的蟾蜍,只不过拳头大小。可是在南美热带地区,却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癞蛤蟆,最大个体长约25厘米,为蟾中之王。蟾王不仅体型大,胃口也特别好,它常活动在成片的甘蔗田里,捕食各种害虫。固此,世界上许多产糖地区都把它请去与甘蔗的敌害作战,并取得了良好成绩。蟾王的足迹遍及西印度群岛、夏威夷群岛、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澳大利亚以及其他热带地区。每年为人类保护着相当十亿美元的财富。一只雌蟾王每年产卵38000枚左右,是两栖动物中产卵最多的一种。但有趣的是,它的蝌蚪却很小,仅1厘米长。蟾王不仅能巧妙地捕食各种害虫,也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它满身的疙瘩能分泌出一种有毒的液体,凡吃它的动物,一口咬上,马上产生火辣辣的的伤感觉,不得不将它吐出来。民间传说月中有蟾蜍,故把月宫唤作蟾宫。诗人写道:“鲛室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香”。月亮上是否有蟾,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能登月,这个谜自然被揭开了。
蟾蜍养殖技术[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 蟾蜍的品种特征及生活习性
1、蟾蜍的品种特征及分布:蟾蜍俗名癞哈蟆。主产于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地区,常见主要品种为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和黑眶蟾蜍3种。这几个品种个体大,体长10厘米以上,背面多呈黑绿色,布满大小不等的瘰疣。上下颌无齿,趾间有蹼,雄蟾蜍无声囊,内侧三指有黑指垫。
2、蟾蜍的生活习性:蟾蜍雌雄异体,产卵于浅水中孵化繁殖成蝌蚪,幼成蟾蜍水陆两栖,喜欢湿、暗、暖避光地方。夏秋季节,白天常栖息于沟边、草丛、灌丛、屋后砖墙乱石孔洞阴暗潮湿处。傍晚和清晨出来捕食蚯蚓、蜗牛、昆虫并兼食嫩草嫩叶等。半夜成群活跃于露地。冬季气温下降到10℃以下进入土穴、乱石洞中或水底泥中冬眠。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0-12℃时,又出来开始活动,捕食昆虫,繁殖产卵。
二 蟾蜍养殖对环境的要求
1、蟾蜍对生活环境条件的要求:饲养蟾蜍应根据它的生活习性,为其提供潮湿、阴暗、温暖凉爽的地方,水源良好,四季不涸,与水连接处有绿色草丛、蔬菜栖息地,并有充足的饵料来源,为其繁殖产卵创造条件。
2、饲养蟾蜍最适宜的地方:蟾蜍最适宜于野外天然环境条件中饲养。选择村庄附近,四周有草丛、灌丛并靠近水源,排灌方便,常年不干涸的池塘、水田、水沟、沼泽地放养,四周设1米以上围栏,产卵水域须静,有水草。也可在稻田、藕池中放养,但应设围栏防逃,注意科学施用农药,防止药死蟾蜍。还可建人工养蟾蜍场,场周围设围墙、场内建养殖池、繁殖产卵池、孵化池。养殖池周围种植饲用牧草及蔬菜,供蟾蜍避光栖息。池中投放少量水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调节水质,繁殖水蚤供蟾蜍捕食。可在场中安灯诱杀昆虫作为饵料,还可人工养殖蝇蛆、黄粉虫、蚯蚓等高蛋白鲜活动物饵料,保证蟾蜍不缺饲料。
蟾蜍养殖技术关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建蟾蜍养殖场:场周围设围栏1米高。内设养殖池、产卵孵化池。面积大小以规模而定。保证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池中或池边留空地种植草坪或蔬菜,池中适量投养水生植物。饲养黄粉虫、蝇蛆、蚯蚓或安灯诱虫增加饵料2、人工繁殖蟾蜍:捕养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和黑眶蟾蜍做种。成蟾在10℃产卵,每次产卵约5000粒,放孵化池中,水温18-24℃经3-4天孵出蝌蚪,加强饲养3、蟾蜍放养密度:每平方米小蝌蚪2000-4000只;20天减为500-1000只,幼蟾蜍30-40只。按不同发育阶段分池分群饲养。4、蟾蜍饲料配制:刚孵出的小蝌蚪5天后以熟蛋黄、水蚤等新鲜适口饵料,日喂2次。幼蟾饲喂蝇蛆、蚯蚓、黄粉虫、球藻饵料。成蟾蜍食量大,可采用豆饼、糠麸 、面粉、鱼粉、槐叶粉配合饲 5、蟾蜍病害防治:蟾蜍病少,主要是防止老鼠、蛇、鸟等危害。搞好围栏、巡查,冬天将其转移到地洞或水下泥土中安全越冬。
蟾蜍的药用价值[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蟾蜍,俗称癞蛤蟆,在动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本科现已有25个属300种左右,我国目前已知有2个属17个种和亚种,其中中华大蟾蜍分布最广,几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野生资源已经急剧减少。人工养殖已势在必行。
蟾蜍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其全身是宝!蟾酥、干蟾皮、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药材。
蟾蜍的耳后腺、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干燥品叫蟾酥,是珍贵的中药材,内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等功效,可治疗心力衰歇、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目前德国已将蟾酥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日本以蟾酥为原料生产“救生丹”。我国著名的梅花点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宝、华蟾素注射液等50余种中成药中都有蟾酥成分。蟾酥有利有弊,毒性很强,不能直接服用,需要提炼加工!
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为干蟾皮,性寒、味苦,可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疗毒等症。近年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血象。
蟾衣是蟾蜍自然脱下的角质衣膜,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疮痈等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蟾蜍的头、舌、肝、胆均可入药;同时蟾蜍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还是营养丰富的保健佳肴。
治疗恶性肿瘤[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治疗白血病 用重125克以上的蟾蜍15只,去内脏后洗净,加黄酒1500毫升,隔水煮沸2小时后过滤,每服15-30毫升,每日三次,饭后服,症状缓解后减量维持.除支持疗法外不配合任何药物,治疗32例白血病,完全缓解率25%,总缓解率75%. 用干蟾粉1克,每日三次,小儿减半,配合紫金丹.强的松内服,治疗1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临床治愈7例,用药后多数在10天内嗜酸性粒细胞开始下降. 由单方气死名医折自[中西医结合].
蟾蜍利用价值[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蟾蜍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蟾蜍皮肤腺、耳后腺分泌出白色浆液,可加工成名贵中药蟾酥,蟾蜍可加工成干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传统名贵中药,对治疗食道癌、肝癌、肾炎、白喉、流行性肋腺炎均有很好的疗效。蟾酥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功效。现代医学发现它有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增加白血球的作用,是治疗冠心病良药,日本用蟾酥生产出"救生丹"良药。我国用蟾酥生产出六神丸、心宝、梅花点舌赃、华蟾素、天力蟾衣胶囊等药物。
医道:[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据上海科技出版社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学》载:
蟾蜍,味腥、温,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等功效。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编《癌症独特秘方》中载:蟾皮性味腥、凉、微毒,功能解毒、利水、消胀、主治各种肿癌。 1999年经上海交大量子医学检测,特别对癌症、肝硬化、疼痛诸症的治疗有效含量成份超8千量价 上(凡有8千量价以上有免疫功能成份)。华夏出版社《中华医药全典》中载:蟾衣毒较轻,主要 用于疮疡肿毒及小儿疳积,现代常用治肿瘤。远方出版社《中草药大全》中介绍,蟾衣可治癌、白 血病、淋巴瘤等。
据民间应用调查,蟾衣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镇静、利尿、壮阳、抗感冒病毒的功效, 并对肝腹水、癌症有显效,对乙肝大三阳、小三阳可转阴,还能迅速有效地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功能,促进人本代谢自然平衡。服法请遵医嘱。
蟾衣是蟾酥浆液的表皮包衣,孙思邈称:“蟾蜕(衣)除恶肿,神也”。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蟾衣乃其蓄足五脏六腑之精气,吸纳天地阴阳之华宝,如若获之一,一切恶疾,未有不愈”。中医认为蟾衣具有解毒消肿、止痛、辟秽浊之功效,广泛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等的治疗。现代研究认为:蟾衣主主含蟾蜍二烯醇化合物,包括蟾毒配质及蟾蜍毒素,具有强心、升压、抗炎作用,蟾毒配质还有较强的麻醉作用。最近科研人员发现蟾衣还有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神奇功能,可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肝炎、带状疱疹、肝腹水、肾病、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疑难杂症。
据医圣张仲景称:“蟾皆拾,衣不现,奇也”。几千年来,人们只知道蟾蜍能蜕衣,但始终拾不到蟾衣。近年,科研人员通过观察终于发现,蟾蜍在盛夏暴热的夜晚,借雷鸣电闪可蜕衣一次,且边蜕边吃,蜕完吃尽,极难采获,故而难于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各地先后开展人工养殖蟾蜍取得成功,养蟾取酥,养蟾取衣已变成现实,只要饲养者掌握了蟾蜍的蜕衣规律,利用特殊的蜕衣工具,可顺利地获得一张纯天然蟾衣。为此,人工大规模采集天然蟾衣资源再也不是神话。
蟾衣是中药宝库中一味新兴药物。通过对蟾衣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深加工,可研制出一批新型成药及注射剂,其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蟾蜍--中药中的解释[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1. 陶弘景:此(蟾蜍)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其皮汁甚有毒,犬啮之,口皆肿。
2. 《本草拾逝》:虾蟆、蟾蜍,二物各别,陶(弘景)将蟾蜍功状注虾蟆条中,遂使混然,采取无别。今药家所卖,亦以蟾蜍当虾蟆。且虾蟆背有黑点,身小,能跳接百虫,解作呷呷声,在陂泽间,举动极急;蟾蜍身大,背黑,无点,多痱磊,不能跳,不能作声,行动迟缓,在人家湿处。《本经》虾蟆一名蟾蜍,误矣。
【拼音名】Chán Chú
【英文名】Dried Toad
【别名】蟾诸、去甫;蟾、癞虾蟆、石蚌、癞蛤蟆、癞格宝、癞巴子、癞蛤蚆、蚧蛤蟆、蚧巴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2.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
【原形态】
1.中大蟾蜍,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体粗壮,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鼓膜明显,无犁骨齿,上下颌亦无齿。前技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常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侧有缘膜,蹼常发达,内跖变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皮肤极粗糙,头顶部较平滑,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膜,其余部分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开瘰疣,排列较规则的为头的之瘰疣,斜行排列几与耳后腺平行。此外,沿体侧之瘰疣排列亦较规则,胫部之瘰疣更大,个别标本有不明显这跗褶,腹面皮肤不光滑,有小疣。颜色亦异颇大,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之黑色纵斑,腹面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雄性个体较小,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2.黑眶蟾蜍,体长7-10cm,雄性略小;头高,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大,无犁骨齿,上下颌均无齿,舌后端无缺刻。头部沿吻棱、眼眶上缘、鼓膜前缘及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头顶部显然下凹,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前肢细长;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长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外常突大,内侧者略小,均为棕色,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于胫;趾侧有缘膜,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不明显;内跖突略大于外跖突。皮肤极粗糙,除头顶部无疣外,其余布满大小不等之圆形疣粒,疣粒上有黑点或刺;头两侧为长圆形之耳腺;近脊中线由头后至臀部有2纵行排列较规则的大疣粒。体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满布小棘。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为黄棕色略具棕红色斑纹。雄性第1、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夜出觅食。
2.栖息于潮湿草丛,夜间或雨后常见。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
生活习性,喜陷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陷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人工饲养繁殖比其他蛙类容易。
繁殖技术,蟾蜍种源可从野外捕获,也可以捞取卵块或蜊蚪进行饲养。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为蟾蜍的产卵季节。在气温升至6-8℃时,蟾蜍即开始雌雄抱对,人工养殖时雌雄比例比3:1为宜,受精率可达90%以上。温度在16℃时便可产卵。每次产卵量大约在5000枚左右。一般呈双行排列在管状胶质带内,卵带可长达几米,缠绕在水生植物上。人工孵化时水温应控制在10-30℃之间,以℃为宜。并随时注意调节水温。苦遇寒流或暴雨天气,可用塑料薄膜覆盖。经过3-4天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个方向游动。
饲养管理,建立蟾蜍饲养场要靠近水源,四周有草,可利用池塘、水沟或田埂作为饲养池。场地四周应筑围墙,墙内留有草坪、菜地,以供蟾蜍栖息及活动。池中有水草生长,稀必适宜。另外,在棉田和稻田中也可以散养。
蟾蜍的蝌蚪在孵出2-3天内开始吃食,先以卵膜为食,以后吃一些植物碎屑、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蝌蚪的食物有腐殖质、猪牛粪、糠麸、蔬菜、嫩草、鱼类及畜禽类、生熟废弃物等。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即以活饵为食。可以培养蚯蚓、蝇蛆等各种昆虫,也可以用诱虫灯诱引各种昆虫。供蟾蜍食用。
蝌蚪池水深要保持在0.2-0.4m深,注意及时排水,水温在16-28℃时为生长发育最适温度,随着蝌蚪的生长变大,要注意及时分池,一般经过2个月后开始变态幼蛙。幼蛙饲养要注意密度不宜过大,每1m2放养30-50只为宜。要防止逃失和天敌侵害。在阳光强烈时,可以喷洒水以防皮肤干燥。在秋末即要为蟾蜍准备好越冬场所,可以在饲养池的角落处堆放干草使其越冬,北方寒冷可另建越冬温室或越冬深水池,池水应比冰冻层大1倍为宜。
【性状】性状鉴别,全体拘挛抽皱纵向有棱角,四足伸缩不一,表面灰绿色或绿棕色。除去内脏的腹腔内面为灰黄色,可见到骨骼及皮膜。气微腥,味辛。以个大、身干、完整者为佳。
【化学成份】
花背蟾蜍(Bufo vaddei strauch)耳后腺分泌物含胆甾醇(cholesterol),南美蟾毒精(marinobufagin),日本蟾毒它灵(gamabufotalin),远华蟾毒精(telocinobufagin),沙蟾毒精(arenobufagin)。
耳腺分泌物中的挥发性成分含壬酸(nonanoic acid),癸酸(decanoic acid),少量正十八烷,正十九烷,正三十烷,二十一烷,十八碳二烯酸。
【药理作用】
1.蟾蜍制剂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减低心率并消除水肿与呼吸困难,类洋地黄样作用。
2.升压作用,本品繁荣昌盛压作用迅速而平稳,维持时间长且能使肾、脑、冠脉血流量增加,优于肾上腺素缩血管药。
3.局麻作用,用豚鼠角膜进行试验,眼内滴入等量药物后,每隔5min刺激6次,共30min,统计30min内刺激角膜不发生反应的次数,以无反应的百分率作用为局麻过程指标,发现其局麻作用大部分比可卡因强。
4.抗肿瘤作用,蟾蜍制剂具有增高小鼠脾脏溶血空斑形成细胞(PEC)活性率,促进巨噬细胞功能及增高清溶菌酶浓度等作用,另外蟾蜍对免疫系统及循环系统等方面也有作用。
【炮制】
蟾蜍:刷去灰屑泥土,剪去头爪,切成方块。炙干蟾:将铁砂倒人锅内烧热,取切好的干蟾放人拌炒,至微焦发泡时取出,筛去铁砂,放冷。民间有以活蟾蜍,用黄泥徐裹,放火灰中煨存性后,研细人药者。
1.《蜀本草》:《图经》云,取日干及火干之。一法到去皮爪,酒浸一宿,又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涂酥炙干用之。
2.《纲目》:今人皆风干,黄泥固济,煅存性用之。
3.《得配本草》:阴干,酒浸三日,焙干用。
【性味】味辛;性凉;有毒
【归经】心;肝;脾;肺经
【功能主治】解毒散结;消积利水;杀虫消疳。主痢疽;疔疮;发背;瘰疬;恶疮;症瘕癖积;膨胀;水肿;小儿疳积;破伤风;慢性咳喘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敷或调涂;或活蟾蜍捣敷。内服:煎汤,1只;或入丸、散,1-3g。
【附方】①治一切疮肿、痈疽、瘰疬等疾,经月不瘥,将作冷瘘:蟾蜍一枚(去头用),石硫黄(别研)、乳香(别研)、木香、接(去粗皮)各半两,露蜂房一枚(烧灰用)。上六味,捣罗为末,用清油一两,调药末,入瓷碗盛,于桃子内重汤熬,不住手搅,令成膏,绢上摊贴之。候清水出,更换新药,疮患甚者,厚摊药贴之。(《圣济总录》蟾蜍膏)②治发背肿毒未成者:活蟾一个,系放疮上半日,蟾必昏债,再易一个,如前法,其蟾必跟将;再易一个,其蟾如旧,则毒散矣。若势重者,以活赡一个,或二三个,被开连肚乘热台疮上,不久必臭不可闻,再易二三次即愈。(《医林集要》)③治早期瘭疽:蟾蜍,将其腹切开一厘米创口,不去内脏,放入少许红糖。将患指伸入其腹内,经二小时后,可另换一只蟾蜍,共用十只左右可愈。治其他炎症也有效。(广西名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④治疗毒:蟾蜍一个,黑胡椒七粒,鲜姜一片。将上药装八蟾蜍腹内,再放砂锅或瓦罐内,慢火烧焦研细末。每次,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⑤治胸壁结核和淋巴结结核破溃成漏孔:癞蛤蟆一个,白胡椒三钱,硫黄二钱。先将胡椒、硫黄塞入蛤蟆腹内,后用黄泥包裹蛤蟆厚约一、二寸,火内煨透,取出去泥,研细末,香油调成糊状,灭菌后,涂于无菌纱布条放入漏孔内,外盖纱布,每二至四天换药一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⑥治气臌:大蟾蟆一个,砂仁不拘多少。为末,将砂仁装人蟆内令满,缝口,用泥用身封固,炭火煅红,候冷,将蟆研末,作三服,陈皮汤送下。(《绛囊撮要》蟾砂散)⑦治腹中冷癖,水谷阴给,心下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逆害饮食:大蟾蜍一枚(去皮及腹中物,支解之),芒消(大人一升,中人七含,瘦弱人五含)。以水六升,煮取四开,一服一升,一服后,未得下,更一升;得下则九日十日作。(《补缺肘后方》)⑧治破伤风:虾蟆二两半,切烂如泥,入花椒一两,同酒炒热,再入酒二盏半温热,去渣服之,通身汗出效。(《奇效良方》)⑨治五疳八痢,面黄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大干蟾蜍一枚(烧存性),皂角(去皮、弦,烧存性)一钱,蛤粉(水飞)三钱,麝香一钱。为末,糊丸粟米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日二服。(《全婴方论》五府保童丸)⑩治小儿疳瘦成癖几危者:蟾蜍去头皮脏腑,以桑叶包裹,外加厚纸再裹,火内煨熟,口啖二支,十余日愈。若口混,咽梨汁解之。(《本草蒙筌》)11.治大肠痔疾:蟾蜍一个,以砖砌四方,安于内,泥住,火殿存性,为末;以猪广肠一截,扎定两头,煮熟切碎,蘸蟾末食之,如此三、四次。(《纲目》)12.治小儿走马疳,牙臭烂,侵蚀唇鼻,亦治身上肥疮:蚵皮(黄纸裹,煨焦)、黄连各末一两,青黛一钱。为末,入麝香少许研和。先以甘草汤统去皮,令血出涂之。疮干好麻油调,湿则干用。(《全婴万论》蟾酥散)13.治癣:干蟾蜍烧灰,以猪脂和涂之。(《僧深集方》)14.治舌口生疮:胆矾一分,干蟾一分(炙)。上研为末,每取小豆大掺在疮上,良久,用新汲水五升漱,水尽为度。(《圣惠方》蟾矾散)
【各家论述】
1.《纲目》:蟾蜍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杀虫,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别录》云,治制犬伤,《肘后》亦有方法。按沈约《宋书》云,张收为制犬所伤,人云宜啖虾蟆脍,食之遂愈,此亦治痈疽、疗肿之意。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古今诸方所用虾蟆,不甚分别,多是蟾蜍,读者当审用之,不可因名迷实也。
2.《本草经疏》:虾蟆、蟾蜍,本是二物,《经》云一名蟾蜍者,盖古人通称蟾为虾蟆耳。经文虽名虾蟆,其用实则蟾蜍也。今世所用者皆蟾蜍,而非虾蟆,其功益可见矣。昧辛气寒,毒在眉棱皮汁中。其主痈肿、阴疮、阴蚀、疽疬、恶疮、制犬伤疮者,皆热毒气伤肌肉也。宰寒能散热解毒,其性急速,以毒攻毒,则毒易解,毒解,则肌肉和,诸证去矣。凡瘟疫邪气,得汗则解。其味大辛,性善发汗,辛主散毒,寒主除热,故能使邪气散而不留,邪去则胃气安而热病退矣。破瘀、坚血者,亦以其辛寒能散血热壅滞也。近世治小儿疳疾多用,以其走阳明而能消积滞也。
3.《四民月令》:治恶疮疽。
4.《别录》:疗阴蚀,疽疬,恶疮,制犬伤疮。
5. 陶弘景:人得温病,斑出困者,生食一两枚。烧灰敷疮。
6. 《药性论》:杀疳虫,治鼠漏恶疮。烧灰敷一切有虫恶痒滋胤疮。
7.《本草拾遗》:主温病生斑者,取一枚,生捣绞取汁服之,亦烧末服;主狂犬咬发狂欲死,作除食之,额食数顿。
8.《日华子本草》:破瘀结,治疳气,小儿面黄癖气。
9.《本草蒙筌》:治小儿洞泻下痢,炙研水调吞之;疗大人跌扑损伤,活捣泥烂敷上;风淫生癣,烧灰和猪脂敷;煨熟啖,杀腐蚀成癖。
10.《纲目》:治一切五疳八痢,肿毒,破伤风病,脱肛。
11.《本草正》:消癖气积聚,破坚,消肿胀。
13.《医林篡要》:能散,能行,能渗,而锐于攻毒,主治痈疽疗毒,杀小儿疳积。别其腹合肿毒上,三易则毒可字消。
14.《本草再新》:治疮疽发背,小儿脾胃不和,肝旺火甚,动风惊厥。
15.《随恳居饮食谱》:清热杀虫,消痕化毒,平惊散癖,行湿除黄。
16.《山东中草药手册》:强心利尿,镇痛。治水肿腹水。
【临床应用】
1.治疗白喉:每次取活蟾蜍约170g,明矾约33g,同放在石臼内舂烂,用纱布包裹成长方形(5×10cm),置于患者前颈,绷带固定。当时患者即有清凉舒适感,约经4-5小购刀因喉部分泌物减少。重症患者受4-6小时更换1次,轻症6-10小时更换1次,经20小时后即感咽喉部湿润舒适,吞咽便利。一般重症更换5-6次,轻症3-4生次即可见症状减轻或痊愈。治疗13例白喉患者,咽涂片找到白喉杆菌者9例。治后退热时间为18-50小时,局部症状消失时间为14-52小时。所治病例未有气管切开及其他并发症者。
2.治疗慢性气管炎:方一、取活蟾蜍去头、皮和内脏,焙干研末;另以猪胆汁浓缩液与面粉等量混和,低温炒松研末。按7:3的比例将蟾蜍粉与猪胆面粉混和均匀,装入胶囊。每次5分,每日3次,饭后送服。10天为一疗程,共二个疗程。观察372例,病型以单纯型为主,中医分型以虚寒型占多数。服药后止咳、怯痰、平喘的有效率达80%以上。一般在3天内开始见效。据重点病例观察,治疗前白细胞增高、肺部有干湿性罗音者,治疗后白细胞恢复正常,肺部体征明显改善。
方二、用冬眠期蟾蜍1只,白矾3钱,大枣 l枚。将白矾、大枣塞入蟾蜍口内,阴干焙黄,研细末,用水泛丸,如绿豆大,以代赭石末为衣,或将药末装入胶囊,每粒(或胶囊)0.5g,成人每日-6g,1次或分次用温开水运服,连服30天。共治2364例,近期控制361例(15.3%), 显效651例(27.5%),好转908例(38.4%),无效444例(18.8%)。总有效率为81.2%。冬春季服药的疗效较夏季明显,单纯型与喘息型两者无显着差异。
3.治疗炭疽病:用于蟾蜍1只,加水30ml,煎至200ml,冷却后顿服;或以活蟾蜍1只,去净内脏,捣成糜状,开水冲服;或用蟾蜍1只去内脏洗净,配合白菊花;两,水煎当茶喝,或将蟾蜍、白菊花药渣外敷皮肤炭疽溃疡处。亦可配合金黄散(成药)水调,经常涂抹水肿处。用上述内服外敷法治疗皮肤炭疽26例,肺炭疽3例,肠炭疽1例;其中有全身中毒症状者18例,涂片查炭疽杆菌阳性者 14例,均获痊愈。
4.治疗恶性肿瘤;将活蟾蜍晒干后烤酥研细末,过筛,和面粉糊做成黄豆粒大的小丸。面粉与蟾蜍粉之比为1:3。每100丸用雄黄5分为衣。成人每次-7九,口服3次,饭后开水送下。过量时可有恶心、头晕感。经治22例胃癌、膀腕癌、肝癌患者,病情皆有好转。
5.治疗腹水:取新鲜活蟾蜍杀死(内脏不去)后置瓦上烘干,研成细末,贮于密闭瓶内备用。成人每日口服1次,每次g,体弱妇幼酌减。10次疗程,一般可进行二个疗程,如无效不必续服。治程中如血压逐步下降,亦应考虑停药。治疗期间每日食欲不超过2g。共治血吸虫病腹水6例,其中4例治后腹水减少,大大缩短了脾脏切除手术前的准备时间,手术后均无并发症;另2例治质腹水亦有好转。用药后除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外,体温、脉搏等未见变化。本法对血压过低(收缩压在90mm汞柱以下)及肝肾功能过差的患者不宜使用。另有用砂仁7粒塞入蛤蟆(青蛙也可)嘴里(活蛤蟆须将嘴缝上以免砂仁吐出),然后用黄泥将蛤蟆裹好,置火上烤干后去掉黄泥,将蛤蟆研成细粉。每日服l个蛤蟆,分2次用黄酒30ml冲服,7天为一疗程,一般服一疗程即可。治疗肾炎腹水10例,9例有显着疗效,其中2例肾功能有所改善。一般用药后第2天尿量即增加,服至7天腹水即基本消失。
6.治疗麻风:蟾蜍与苍耳草配合服用,据31例观察,似具有一定疗效。
7.蟾蜍中毒因服食蟾蜍引起中毒,文献屡有报道。-般均于煮食后30-60分钟发生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头痛,甚或神志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微弱、心律不整等,心电图的表现酷似洋地黄中毒。蟾蜍的卵及其腮腺、皮肤腺的分泌物,含有多种毒性物质,其他部分是否有毒,尚不明了。烧煮并不能破坏或消除其毒性。曾有2例小儿,合食煮熟之蟾蜍一只后均发生严重中毒症状。其中1例5岁患几经抢救脱险;另 l例 l岁半患儿抢救无效,于发病后7小时左右死亡。故一般认为蟾蜍不宜食用,如用作外敷药,其毒素亦可能吸收入血而引起中毒,应加注意。
【摘录】《中华本草》
历史蕴含[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古代纹饰中蟾蜍并不少见,殷商青铜器上亦有蟾蜍纹,战国至魏晋,蟾蜍一直被认为是神物,有辟邪功能。蟾蜍亦被认为是五毒之一。
许多文人亦以蟾蜍为造型做砚滴,但并不是意在辟邪,而具有另一番意味。传说月亮上有蟾蜍,有桂树,蟾宫折桂,科举及第。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