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检查操作方法
体格检查指对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水平进行检测和计量。体格检查不仅是运动医学工作者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体育科研人员的重要本职工作。因为只有通过体格检查,首先获得被测对象的身体形态特点、发育程度、健康状况、机能水平的各种准确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才能保证增强人体体质、促进健康水平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此外,体格检查对学校学生体质档案的建立、对运动员选材、对人类各种疾病的防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临床上要求医务工作者熟练掌握体格检查的基本操作方法。
一般检查
包括全身状态检查、皮肤和淋巴结检查。全身状况包括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身高、体重、头围)、体型、营养状况、意识状态、面容、体位、姿势、步态。
体温测量
体温测量方法包括:腋测法、口测法、和肛测法。其中以腋测法最常用。
以腋测法为例,具体测量步骤详见:体温测量方法。
脉搏测量
脉搏测量主要用触诊,可选择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颈动脉及足背动脉。
呼吸频率测量
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运动稳定而有节律,每分钟16-20次,呼吸与脉搏比为1:4。呼吸频率>24次/分为呼吸增快,呼吸频率<10次/分为呼吸减慢。
血压测量
血压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一般常选取肱动脉进行间接血压测量。
身高测量
使用身高测量仪测量身高。在测量身高前,要嘱被检者拖鞋,身高的读数应以厘米表示。
身高测量具体步骤详见:身高测量方法。
体重测量
使用体重测量仪测量体重。测量体重前,要嘱被检者脱鞋,体重的读数应以公斤表示。
体重测量具体步骤详见:体重测量方法。
头围测量
头围测量,一般儿外科经常用到,然后就是妇幼保健站经常用来记录儿童发育情况。通常用皮尺测量,以厘米表示。
头围测量的具体步骤详见:头围测量方法。
体型
通过视诊观察。
根据身体各部发育的外观成年人体型分为三种:
(1)正力型:体型均匀,腹上角约为90°。
(2)无力型:体型瘦长,腹上角<90°。
(3)超力型:体型矮胖,腹上角>90°
腹上角也称胸骨下角,指左右肋弓在胸骨下端会和处形成的夹角,正常约70°-110°。
皮肤
皮肤检查应注意皮肤颜色、湿度、弹性是否正常,有无皮疹、脱屑、皮下出血、蜘蛛痣、肝掌、水肿、毛发分布异常等。其中,蜘蛛痣、皮下出血、皮肤弹性、水肿检查最长使用。
以蜘蛛痣、皮下出血、皮肤弹性、水肿检查为例,其具体步骤详见:皮肤检查方法。
淋巴结
淋巴结检查一般只能检查身体浅表部位的淋巴结。其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视诊和触诊。
视诊:应注意局部征象(如皮肤是否隆起、颜色有无变化、有无皮疹、瘢痕、瘘管等),还要注意全身状态。
检查方法:食指、中指、环指并拢,将指腹平放于被检查部位的皮肤上进行滑动触诊。
检查顺序:颌下淋巴结-颈部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腋窝淋巴结-滑车上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
- 1、颌下淋巴结:
其检查具体步骤详见:颌下淋巴结检查方法。
- 2、颈部淋巴结:
其检查具体步骤详见:颈部淋巴结检查方法。
- 3、锁骨上淋巴结:
其检查具体步骤详见:锁骨上淋巴结检查方法。
- 4、腋窝淋巴结:
其检查具体步骤详见:腋窝淋巴结检查方法。
- 5、滑车上淋巴结:
其检查具体步骤详见:滑车上淋巴结检查方法。
- 6、腹股沟淋巴结:
其检查具体步骤详见:腹股沟淋巴结检查方法。
头颈部检查
眼球运动
眼球运动,主要由眼球运动神经进行支配。眼球运动神经包括: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检查眼球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检查眼外肌群的运动功能。
眼睑
检查内容:注意眼睑有无内翻、水肿及闭合障碍,上睑有无下垂等。
检查方法:检查眼睑时,检查者站在被检者前面,嘱被检者闭眼、睁眼。
结膜
结膜(conjunctiva)为衬贴于眼睑内面和眼球表面的一层柔软、光滑而透明的薄膜。检查结膜时,应注意有无充血、苍白、出血点和沙眼。
结膜检查的具体步骤详见:结膜检查方法。
巩膜
检查内容:检查巩膜时应注意有无黄染。
检查方法:
检查上方的巩膜时,用拇指轻轻向上压住上睑,嘱被检者向下看,即可观察上方的巩膜。
检查下方的巩膜时,以拇指压住下睑,嘱被检者向上看,即可观察下方的巩膜。
角膜
检查内容:检查角膜时,注意角膜的透明度、有无溃疡、白斑、软化、老年环和Kayser-Fleischer环(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等。
检查方法:视诊。
瞳孔
查瞳孔时应先检查瞳孔的大小、形状、两侧是否对称,然后检查瞳孔的对光反射、集合反射。
- 1、对光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是检查瞳孔功能活动的测验,包括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
对光反射检查具体步骤详见:对光反射检查方法。
- 2、集合反射:
集合反射检查具体步骤详见:集合反射检查方法。
咽部及扁桃体
- 咽部:
咽部检查具体步骤详见:咽部检查方法。
- 扁桃体:
颈部血管
颈部血管检查包括颈静脉检查和颈动脉检查以及颈部血管杂音的听诊。
- 1、颈静脉检查:
- 2、颈动脉检查:
颈动脉检查具体步骤详见:颈动脉检查方法。
- 3、颈部血管杂音:
被检者取坐位,检查者用钟型听诊器听诊,如在颈部大血管区听到血管杂音,常提示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等。
甲状腺检查
甲状腺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视诊、触诊和听诊。甲状腺触诊检查包括峡部触诊和侧叶触诊(包括前面触诊和后面触诊)。
气管检查
胸部检查
胸部检查包括胸廓、肺、乳房和心脏的检查。检查应在温暖和光线充足的环境中进行。尽可能暴露全部胸部,可以采取坐位或卧位。按视、触、叩、听的顺序进行检查。
胸部视诊
胸部视诊时,首先要掌握胸部的一些标志。包括:
2、垂直线标志。具体详见:胸部的垂直线标志。
3、自然陷窝:
胸部触诊
- 1、胸廓扩张度:
- 2、语音震颤:
- 3、胸膜摩擦感:
胸部叩诊
间接叩诊法:检查者以左手中指的第一、二指节作为叩诊扳指,平紧贴于叩击部位表面,右手中指指端为叩诊锤,垂直方向叩击左手中指的第二指骨的前端或末梢指关节。叩诊时,应以右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为主,避免肘关节和肩关节参与活动。叩击后,右手中指立即抬起。一般一个部位叩诊2-3次。
直接叩诊法:用手指的掌面直接拍击检查部位,适用于检查病变部位广泛者。
- 2、胸部对比叩诊:
进行胸部对比叩诊时,应按照“从上到下,从前胸到侧胸,最后为背部”的顺序进行叩诊。
- 3、肺界叩诊:
包括肺上界、肺前界和肺下界的叩诊检查。
- 4、肺下界移动度检查:
肺下界移动度检查具体操作步骤详见:肺下界移动度检查。
胸部听诊
气体通过气管、支气管、肺泡等肺内结构时会产生相应的声音,通过听诊器可以听到。肺部听诊,可以帮助判断肺部疾病的诊断。
- 2、肺部听诊内容:
肺部听诊内容包括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语音共振、胸膜摩擦音等。
乳房检查
乳房检查前,必须了解乳房的四个象限。乳房的检查包括视诊和触诊
视诊内容:注意观察两侧乳房是否对称,表面有无红肿、溃疡、色素沉着及瘢痕,乳房皮肤有无回缩,乳头有无回缩及溢液。
视诊方法:检查者站在被检者前面或右侧,被检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充分暴露胸部,进行视诊。
心脏视诊
心脏视诊包括选取有无隆起、心脏搏动和心前区的异常搏动。心脏的视诊包括侧视和俯视。
1、体位:心脏视诊时,被检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前胸壁。检查者站在被检者右侧。
2、侧视:先侧视观察。看心前区有无隆起和异常搏动。侧视时,双眼视线应与胸廓等高。
3、俯视:然后,被检者取坐位,检查者站在被检者前面,正俯视整个前胸。观察心尖搏动的位置和范围。
心脏触诊
心脏触诊检查包括4个项目,即心尖搏动、心前区搏动、震颤及心包摩擦感。
心脏叩诊
心脏浊音界包括相对浊音界和绝对浊音界两部分。心脏左右缘被肺覆盖的部分,叩诊呈相对浊音界,不被肺覆盖的部分叩诊呈绝对浊音。通常心脏相对浊音界反应心脏的实际大小。心脏叩诊主要是通过了解相对浊音界,来确定心脏的大小。
心脏听诊
心脏听诊主要通过听诊器听诊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各瓣膜声音,来判断心脏疾病。
外周血管
脉搏
脉搏检查具体测量步骤详见:脉搏测量方法。
周围血管征
周围血管征包括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征、枪击音和Duroziez双重杂音。
血管杂音
- 1、静脉杂音:一般不明显。
颈静脉营营声:在颈根部近锁骨处,尤其是右侧,可出现低调、柔和、连续性杂音,坐位及站立时明显。指压颈静脉暂时中断血流,杂音可消失,属无害性杂音。
腹壁静脉曲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腹壁静脉曲张时,可在脐周或上腹部闻及连续性静脉营营声。
- 2、动脉杂音:
腹部检查
腹部的体表标志
腹部分区
腹部分区包括四区法和九区法。
腹部视诊
腹部视诊时被检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在被检者的右侧。先俯视再侧视。腹部视诊主要注意腹部外形、腹式呼吸、腹壁静脉、胃肠型、蠕动波、皮疹、色素、手术瘢痕、脐及腹纹等。
- 1、腹部外形:
腹部平坦:正常人平卧时,前腹壁大致位于肋缘至耻骨联合连线的水平或略低,称为腹部平坦。
腹部膨隆:前腹壁明显高于肋缘至耻骨联合连线的水平,常见于腹部积液、腹部积气或腹部巨大肿块。
腹部凹陷:前腹壁明显低于肋缘至耻骨联合连线的水平,常见于消瘦、脱水或术后瘢痕萎缩等。
- 2、呼吸运动:
正常成年男性和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正常成年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腹式呼吸减弱提示腹部疾病,增强提示癔症性呼吸、胸腔大量积液等。
- 3、腹壁静脉:
腹壁静脉一般不能看到,但消瘦、老人或皮肤白皙者可见静脉显露。病理状态下可见腹壁静脉曲张。
腹壁静脉曲张检查的具体操作步骤详见:腹壁静脉曲张检查方法。
- 4、胃肠型及蠕动波:
正常人一般看不到胃和肠的轮廓及蠕动波形。在腹壁菲薄或松弛的老年人、经产妇或极度消瘦者可见到。胃型和肠型多见于胃肠道梗阻。
- 5、腹围测量:
排尿后,被检者取平卧位,检查者用软尺,绕脐一周后读数,以厘米计数。
腹部触诊
- 1、腹部触诊方法:
- 2、腹壁紧张度:
腹壁柔软:正常人腹壁有一定的张力,但触之柔软,较易压陷,称为腹壁柔软。
腹壁紧张度增加:触诊时腹壁有明显紧张,检查者手指不易下压,为腹壁紧张度增加。有时强直如木板,称板状腹。
腹壁紧张度减低:触诊腹部时,手指按压觉腹壁松软无力,失去弹性,称为腹壁紧张度减低。
检查者用手指指腹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用并拢的食指和中指按压于原处停留片刻,然后突然抬起,被检者腹痛突然加重,表情痛苦,称为反跳痛。正常人没有压痛、反跳痛。
- 4、腹部包块:
- 5、液波震颤:
检查液波震颤的目的在于检查腹腔积液。
液波震颤的具体检查步骤详见:液波震颤检查方法。
- 6、振水音:
振水音的具体检查步骤详见:振水音检查方法。
肝脏触诊
脾脏触诊
脾脏触诊方法包括仰卧位触诊和侧卧位触诊,一般采用双手触诊法。仅在脾脏明显肿大而位置又较表浅(巨脾)时,采用右手单手触诊。
胆囊触诊
胆囊点位于右腹直肌外缘和肋缘交界处,或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界处。胆囊触诊主要是单手滑行触诊法。
腹部叩诊
1、体位:检查腹部叩诊音时,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
2、手法:一般采用间接叩诊法进行检查。从左下腹开始,沿逆时针方向进行全腹部叩诊,最后以脐正中结束。
3、叩诊音:正常腹部叩诊音大部分区域为鼓音,肝、脾所在部位、增大的子宫、膀胱占据的部位、两侧腹部近腰肌处叩诊为浊音。
肝脏叩诊
肝脏叩诊包括肝浊音界的叩诊和肝上下径的测量。正常人右锁骨中线上,肝上界平第5肋间。
移动性浊音
移动性浊音阳性示提有腹腔积液,移动性浊音阳性时,提示腹腔积液约1000ml以上。
肋脊角叩击痛
肋脊角是指两侧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之间的夹角,肋脊角的深面有肾脏存在,因此,肋脊角叩击痛主要用于检查肾脏疾病。
肋脊角叩击痛检查方法具体详见:肋脊角叩击痛检查方法。
膀胱叩诊
膀胱叩诊有助于膀胱疾病的辅助判断。膀胱叩诊时先进行膀胱触诊,触诊不满意时,再进行膀胱叩诊。
腹部听诊
- 1、腹部的听诊:
(1)体位:腹部听诊时,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在被检者右侧。
(2)手法:握热听诊器体件后,置于被检者腹壁上,全面的听诊腹部各区。
(3)听诊顺序:从上至下,从左至右。
(4)主要听诊部位:上腹部、脐部、下腹部、脾区听诊、左腹部、左下腹部、肝区听诊右腹部、右下腹部。
- 2、肠鸣音:
(1)体位:听诊肠鸣音时,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在被检者右侧。
(2)手法:握热听诊器体件后,置于被检者右下腹壁上,听诊时间不少于1分钟。
(3)临床意义:正常肠鸣音4-5次/分,肠鸣音>10次/分,且响亮、高亢,称肠鸣音亢进。连续3-5分钟听不到肠鸣音称肠鸣音消失。
(1)体位:听诊腹部血管杂音时,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在被检者右侧。
(3)临床意义:
- 在腹中部听到收缩期杂音,常提示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
- 在上腹部两侧听到收缩期杂音,常提示肾动脉狭窄。
- 在下腹部两侧听到收缩期杂音,常提示髂动脉狭窄。
- 在脐周或上腹部听到连续性潺潺音,常提示静脉性杂音。如门静脉高压引起的克-鲍综合征。
脊柱、四肢及肛门检查
脊柱检查
脊柱检查包括脊柱生理弯曲、脊柱活动度、脊柱压痛及叩击痛检查。
- 1、脊柱弯曲度检查:
- 2、脊柱活动度检查:
- 4、脊柱叩击痛检查:
手部检查
1、体位:被检者取立位、坐位或仰卧位,双手自然放松并充分暴露,检查者站在被检者前面或右侧。
2、视诊:应注意被检者双手有无红肿、皮肤破溃、皮下出血;有无肌肉萎缩;双手指关节有无畸形、肿胀、活动受限;手指末端有无发绀、苍白;有无杵状指、反甲等。
3、触诊:触诊被检者皮温是否正常,局部有无压痛点、肿块,骨与关节正常解剖标志是否改变、肌腱与滑囊是否增粗、有无肿块等。
四肢关节检查
- 1、四肢检查:
(1)体位:进行四肢检查时,被检者肢体处于功能位或手的休息位。
(2)视诊:应先观察被检者两侧肢体的长短、粗细、形态是否对称,肢体有无畸形、静脉曲张、红肿、肌肉萎缩、杵状指、反甲等。
(3)触诊:触诊被检者皮温是否正常,四肢有无压痛点、肿块,骨与关节正常解剖标志是否改变、肌腱与滑囊是否增粗、有无肿块等。检查者按压被检者胫骨前皮肤,观察有无肿胀和凹陷。
(4)运动功能检查:观察被检者姿势、活动、步态、以及活动时是否引起疼痛,四肢和关节经常作被动活动检查,怀疑神经肌肉疾病则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均需检查。
- 2、膝关节检查:
- 3、浮髌试验:
浮髌试验阳性主要提示膝关节有中等以上积液(>50ml)。
浮髌试验具体检查方法详见:浮髌试验检查方法。
肛门指诊
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反射
- 腹壁反射
- 肱二头肌反射
- 膝反射
- 跟腱反射(踝反射)
病理反射
- Babinski征
- Oppenheim征
- Gordon征
脑膜刺激征
- 颈强直
- Kernig征
- Brudzinski征